【識港網訊】1934年5月一個晴朗的下午,居禮夫人在實驗室中工作到3點半鐘,感到異常疲乏。她低聲對同事說:「我在發燒,要先回家去了。」此後不久,居禮夫人就去世了。
11年後,也就是1945年,希特拉在該年的4月30日自殺。7天之後,德國投降。物理學家西格瑞的第一反應是:「我們動手得太晚了。」他認為,製造原子彈的唯一理由就是轟炸德國。
同樣與希特拉有關,故事發生在他在世並最得意之時。據說,希特拉曾訪問過一家瘋人院。他一進醫院,裡面的病人全伸出手來行納粹禮。希特拉一路走過去,最後在一名男子面前停下來,因為他沒有行納粹禮。希特拉咆哮道:「為甚麼你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敬禮?」這個男人回答說:「元首先生,我是個護士,不是瘋子。」
在《一個人的世界史:話語如何改變我們的精神世界》中,你可以讀到這樣的超過1000個20世紀人物的話語故事。
沒有國家大事,沒有古奧文章,只有千姿百態的人物。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世界史中的一員。透過他們的言行思考,可以窺視上至總統國王,下至平民百姓的功德言行。
1941年,裕仁天皇發動太平洋戰爭。在開戰的最後一刻,裕仁吟誦他祖父在日俄開戰前下決心的詩:「四海皆兄弟,何緣起風波。」他批准了對美開戰。
另一邊廂,偉大的作家卡夫卡在某個下午造訪朋友家,卻驚醒了朋友的父親,但他沒有道歉,而是以極其溫柔的語氣說:「請您把我看成一個夢。」
你可以說這本書是碎片世界史,但它同時是部微型巨著,既沒有意識形態,更沒有學術圈子的概念束縛,而是直取世道人心。
編者余世存在序中是這樣陳述的:「對世界本質的理解不是來自當下的事件,而是源於我們對世界史的認知。關於世界史,我們不應把它分割成為某種觀念的歷史,而應該立足於人的目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世界史,只要他立足於人和人類的目的,他就可以超越教科書式的、學院式的歷史敘事,而形成他自己的世界史觀。」
艾略特住在倫敦時,寓所樓上住着幾個徹夜跳舞、吵鬧的年輕人,艾略特向房東太太抗議,她回答說:「艾略特先生,你要忍耐一些,他們是藝術家。」
而距離英國4700多英里的印度,「國父」甘地則這樣說:「我覺得,當心靈發展到了某個階段的時候,我們將不再為了滿足食慾而殘害動物。一個國家偉不偉大、道德水準高不高,可以從它對待動物的方式評斷出來。」
《一個人的世界史:話語如何改變我們的精神世界》,以33個專題或觀念,展現世界史的相關內容,展現20世紀世界歷史的喧嘩與孤獨。每個人都是一部歷史,更是世界史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一個人的世界史:話語如何改變我們的精神世界》
編者:余世存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0/18/010129278.shtml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