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黑學店索價十萬 聲言助變「本地生」
作者:林泉、姜嘉軒、廣濟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5-09-12 10:48

【識港網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昨日起接受明年香港中學文憑試(DSE)考生報名。特區政府果斷杜絕「影子學籍」或「借殼辦學」等歪風,香港文匯報記者卻發現坊間有補習社索價十萬元,提供「特別服務」助非本地生規避新的居港年期規定,負責人聲稱與太子區一間中學有合作關係,讓學生每年只需上課約50天,便能以低出席率掛靠該中學,滿足新規定考取資助大學學額。教育界人士提醒,事件可能屬補習社的騙案,呼籲考生切勿上當。

根據教育局新規定,2028/29學年起,所有人才簽證或簽註持有人之子女必需在港居住滿兩年,才符合「本地生」定義,以申請香港的大學資助學額,否則要支付逾三倍的非本地學生學費,且非本地生的學額較少,競爭激烈。新政策提供一年緩衝期,2027/28學年升大學的DSE考生,必須於考試前在港就讀或居住至少一年。

特區政府教育局亦雷厲風行,因應新規定成立突擊巡查小組,確保學校運作合法合規。局方近日去信全港學校,信中明言學校必須及時更新學生紀錄,以便局方準確掌握學位空缺情況,強調不論學生年齡、就讀級別或任何缺席原因,在學生連續缺課的第七個上課日,學校必須向局方申報,不能延誤。除非有合理原因,長期缺課者將不被點算為實際在學,學校亦不應為其保留學位。

 

該補習社門口貼滿學生成績單或證書副本。(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針對「雙重學籍」、異常升留級與超額收生情況,信中強調,每名學生不能同時在多於一所學校註冊,學校並必須根據專業判斷,按教育原則及學生需要決定升留級安排,局方會配對分析所得資料,並作抽樣調查,嚴肅跟進異常情況,如有需要會調整相關學校的核准班數及應得撥款。

不過,坊間卻有零星補習社聲稱有「特別服務」規避新規定。香港文匯報記者自稱為人才計劃申請人的內地子女,於社交平台小紅書發帖求助,隨即收到多間香港補習社回應,其中一間機構言之鑿鑿表示:「我們有辦法」,並相約到粉嶺的總店詳談。

 

平日,課室內有老師正在上堂,而學生未有穿着校服,疑為自修生。(香港文匯報記者廣濟 攝)

 

該補習社的規模頗大,且主攻DSE課程,門前玻璃貼滿獎狀及學生試卷,展示補習成果。推開玻璃門可見,單位內設有多個劃分區域作課室用途。接待記者的「張老師」是香港本地人,帶領記者參觀期間,有數名中學生進出課室,亦有老師在教室內教授DSE課程,這些學生身穿便服,疑似是自修生。

 

稱與合作校有聯繫 「出勤率有彈性」

「張老師」因應記者聲稱是2027/28學年升大學的DSE考生,但不希望長期在香港居住,他建議記者入讀該補習社安排的中學,但每年僅需出席50多天課堂。他聲稱,「我們與太子一所中學相熟,有多年聯繫,可協助辦理入學。我們會幫學生設計請假,實際來港上課約20%至30%,即一年實際僅需返港上學約50日,就能以本地生身份報考DSE。」他稱,該校對學生請假限制較寬鬆,因此「出勤率有彈性」,不像其他學校長期缺課會被勒令退學,而其機構又熟悉該校行政流程,可「在不違法前提下完成掛靠,我敢保證其他機構沒人能透過這種方式幫你規避要求。」

 

「張老師」聲稱到校出席約50天便可掛靠獲得相熟中學學籍。(香港文匯報記者林泉 攝)

 

這種方法的成本約10萬元,其中6萬元繳交予該中學一年的學費,其餘費用則是「張老師」補習社收取的服務費。不過他亦坦言,「此方案代價不少,學生在該50天需每日早出晚歸,需負擔交通、學費及學籍服務費,最終亦難以保證能夠提升成績,順利升讀香港本地大學。」

 

慫恿報讀機構全日制課 聲稱「可將分數做靚啲」

涉事補習社負責人「張老師」在游說記者期間,多次提及若安排到位於太子的「合作」中學上課,難以保證DSE的成績,一旦名落孫山便大學夢碎,反而慫恿記者採取第二個方法取得本地考生的資格:大致的操作是學生在該補習社以自修生身份修讀為期8至10個月DSE課程,以符合教育局新的規定。

 

索價30萬稱可安排住宿

該方法每月學費約3萬至3.3萬元,每周上課五天半,每天朝九晚九,總成本約30萬元。「獲資助學額的本地生每年大學學費較非本地生省卻約16萬元,若能順利升學,四年可節省逾60萬元學費,這方案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此外,他聲稱可協助安排住宿,「我們附近有幾間比較熟的中介,有不少4,000元至6,000元月租的房源,和深圳租房差不了太多,而且很快就能安排好住宿,房源距離機構步行約3到5分鐘,十分方便。」

值得留意的是,在該補習社修讀全日制課程,補習社可與上述提及的太子中學「合作」,讓記者同樣獲取該校學籍及15%校本評核分數,甚至「可以幫你將分數做得靚啲。」

記者一再試探能否透露所謂「相熟」的太子中學校名,「張老師」始終賣關子,只透露該校已有七八十年歷史,具一定規模,具體資料需於學生報讀後方可提供。他亦一再強調,香港監管嚴格,機構操作「合法合規」,以此打消記者疑慮。至於為何在機構脫產學習、無需返校亦能獲得學籍,則未有正面回應。

 

教育局:如涉違法行為必嚴辦

針對香港文匯報發現坊間零星補習社稱提供「特別服務」助考生規避新規定,特區政府教育局發言人回覆表示,香港的公帑資助學校必須嚴格遵照《教育條例》、《教育規例》、香港相關法例及教育局不時發出的指示辦學。如發現任何涉嫌違規及/或違法行為,教育局定必嚴肅處理,包括向違例者發出警告或提出檢控,以保障學生福祉。

教育局不接受所謂「雙重學籍」。任何機構聲稱能為於內地居住和就學的兒童提供香港學籍,以符合香港的相關規定,均屬虛假陳述,教育局不會承認。教育局如發現有香港學校涉及其中,必會嚴肅追究,包括轉介執法部門跟進。

因應教育局早前宣布修訂人才子女入讀資助大學課程資格,教界預料未來本地高中或出現插班生「叩門潮」。教育局指出,資助學校須取錄由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轉介的學生,以填補學位空缺,為便利家長為子女申請心儀學校,局方會每月定期在網頁發放各區公營中學學額空缺;學校不可因申請學生不符某一年級入學水平而拒絕處理其申請,而應與家長磋商其應入讀的級別。另學校亦可按校本機制,自行於學年中取錄插班生,但不可超額收生。

 

教界譴責操作違規 籲家長勿墮騙局

對於有補習社聲稱可助人才計劃下的受養子女以低出席率「入讀」本地中學學籍,或在補習社以自修生身份修讀全日制DSE課程,以獲取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本地生資格,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校長及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主席鄧飛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強烈譴責此類操作,呼籲家長循正途升學,勿信騙局。

 

代做校本評核課業涉違法

朱國強直指,涉事補習社宣傳的「特別服務」疑點重重,質疑是否可行。他指出,根據教育局通告,學生缺課須提供合理解釋,否則或被界定為輟學,教育局會開檔調查。他批評,該補習社提出的低出席率(實際僅30%)規避方案為「賺錢手段」,「一來不合規,未必合法」。至於方案二的全日制自修生課程,他強調,目前規定中六插班無法取得校本評核分數,因多數評核在中五完成,補習社聲稱可「協助完成課業」涉嫌違規。

李伊瑩則從教育理念的角度痛批兩方案,指方案一屬「制度灰色地帶」,學校或透過個別規定鑽空子,如每隔七日出席一次避報教育局,但「學校絕不應該這樣,這不符合教育理念」。她強調,「缺席日數不是重點,是原則性問題」,學校應關注學生缺席原因,助其重返正規學習,而非容許低出席率。她對方案二更直斥「絕對違規」,「連學都沒有上,不在正規學校,但卻可以正規學生身份」,屬「造假」及「欺詐」。

鄧飛更直言兩個方案「根本行不通」,質疑機構「要麼不熟悉法例,要麼騙人」,因無學校膽敢操作,亦無先例支持。他指出,方案一的低出席率不符規定,津貼學校連續七日缺席須上報教育局,中六插班「基本不可能」。對於方案二,他批評提供校本評核即「代做功課」,涉考評規則作弊,「學校肯定有事」。鄧飛強調,政策中條件二要求居港兩年,本意或是令已居港但未能入學的學生能有報考資格,但掛靠學籍違背政策原意,「沒有學校可應承做到,不排除為騙案。」

三位教育界人士一致認為,補習機構的「影子學籍」涉違規、造假及欺詐,家長恐損失高達10萬至30萬元的費用,且無法確保子女獲得資助學位資格。

 

「影子學籍」陷阱多 社交平台充斥流料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在小紅書發帖詢問「現在還有類似摘星的機構嗎?」後,收到多間內地教育機構私訊聯絡。其中,一間位於江門的教育機構宣傳提供「港澳子弟班」及「雙培計劃」,聲稱機構促成江門市第一實驗學校與香港一間書院簽署合作協議,透過引入香港師資、舉辦兩地聯考等方式,為內地學生打造適應DSE的學習路徑,營造「身在內地,體驗香港教育」、「不來香港,勝似在港」的學習環境。

根據該機構的「雙培計劃」的報名表格,發現雖然公眾號標明只招收持香港居民身份證的學生,實際表格中卻未設戶籍限制,即使沒有香港居民身份證亦能成功報名。

 

販賣焦慮乘虛誘騙上當

此外,記者透過另一間廣東DSE補習機構的微信公眾號,以考生身份加入一個約百人的DSE交流微信群,發現其中不少家長對教育局近期修訂資助專上課程名額及申請資格的政策認知不足,時常在群內詢問「本地生」與「自修生」的定義,更有家長誤以為政策是針對「雙非」學生,因此感到焦慮。在資訊不對等情況下,部分補習機構極易趁虛而入,利用家長的焦慮心理推銷課程,甚至模糊政策細節,誤導家長相信可通過特定渠道就學。

一間深圳學校的「吳老師」也坦言,「現在避無可避,除了來香港上學,沒有其他選擇。要是能有辦法避開,大家都想避開。」「吳老師」反過來推銷協助內地普高學生銜接香港DSE課程的服務,涵蓋香港中學選校、插班準備、課程銜接等服務,學生可先於深圳上課,插班後再到香港分校補課,享受「一條龍」式服務。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