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昨日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以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的佳績,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成果是對特區政府「搶人才、育人才」策略的肯定,更折射出香港正從「橋頭堡」向「人才樞紐」加速轉型。然而,要將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動能,將人才匯聚轉化為長遠的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以產業發展來配合人才的引進,讓產業和人才互相促進、互相成就。
香港人才排名實現「火箭式上升」,背後是特區政府「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戰略的系統性布局。從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到推出「高才通」「優才計劃」等多項輸入人才措施;從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到擴展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的科研實力,特別是包括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在內的大學院校,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提升了人才核心競爭力。截至今年8月,香港各項人才計劃共收到52萬宗申請,其中35萬宗獲批,超23萬人才抵港。
此次排名中,香港在三大競爭力因素:「吸引力」、「就緒度」與「投資及發展」,均穩步上升。其中「吸引力」大幅攀升8位至第二十名,顯示外來高端人才對香港營商環境的認可度不斷提高;「就緒度」位列全球第三,反映本地人才素質出眾,財務技能、管理教育效能等多項指標躋身世界前列。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在「科學學科畢業生百分比」「財務技能」「管理教育效能」等關鍵指標上領跑全球,顯示其人才結構正從「金融單極」向「科創+金融+專業服務」多極化轉型。這種轉型與香港「八大中心」定位高度契合——國際金融中心需要高端金融人才,國際創科中心依賴科研精英,而「一帶一路」樞紐則呼喚跨文化管理人才。
引進人才只是「上半場」,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是「下半場」的決勝關鍵。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香港-東盟高峰會」上強調,期望人才排名上升,帶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樞紐。這一表述揭示了人才戰略的深層邏輯,必須以產業需求導向人才配置,以創新生態激活人才效能。特區政府必須以前瞻性思維,超前規劃產業配套,讓人才與產業形成良性互動。
香港有不少良好的產業發展平台。北部都會區打造國際創科新城,特區政府應該加快引進高新產業落戶: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通過「一區兩園」模式,香港的科研優勢與內地的製造能力深度融合,吸引不少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團隊進駐,這將為高端人才提供廣闊的用武之地。
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已躍居全球第一,為人才流動提供了堅實基礎。未來,香港可與深圳共建「人才跨境服務平台」,實現科研資源、職業資格、社保醫療的互認互通;與廣州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訓基地」,針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開展跨城聯合培養。當香港高端人才與大灣區的製造能力、市場空間深度融合,香港將真正從「人才樞紐」升級為「全球創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