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賦予深圳的重大使命。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週年的曆史節點,在國家戰略藍圖的指引下,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雙輪驅動”,協同香港積極探索科技制度型開放,全力構建深港協同鏈接全球的世界級科樞紐研。自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發展規劃》以來,河套合作區圍繞「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的發展定位,積極探索構建與香港及國際接軌的科研管新制度,
目前,河套合作區已落地「海關10條措施」「一號通道便利跨境通勤」「科彙通試點」「鼓勵類企業、港人稅收優惠」等一批重大創新制度,彙聚200餘個高端科研項目、447家科技企業、1.5萬餘名科研足人才,取得入選中國編碼科學進展的「糾結區加位與量子化景圖。
加速建設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新標竿與國際科技創新高地
建設國際一流的科研平台載體。集聚國家級科研平台及載體10餘個,包括深圳河套學院,合肥、廣州、鵬城3個國家實驗室分支機構或科研載體,澳門大學集成電路微電子研究院等全國重點實驗室分支機構,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深圳)2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北京大學深港河套科創中心等國內頂尖高校科研項目,以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累計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2項、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5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4項。
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資源與頂尖科技人才。已吸引18位院士專家、25名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河套,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群、國際戰略科學家項目集群、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集群、大型央産業與標準組織。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來華發展,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沈向洋領銜落地大灣區數位經濟研究院等。
積極連結國際科技創新網絡。建成香港科學園在內地的首個分園,已落戶香港應科院等68家國際化科研機構、企業,服務企業“出海”,促進科技資源雙向流動。聯合香港園區建設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協作平台,同日揭牌深圳園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及港方園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深港兩地聯動國家藥監局藥品、醫療器械技術審評檢查大灣區分中心,形成「三家中心一評所」的生命健康産業戰略協同新格局,促進藥劑接軌與國際規則打造港澳青年創業平台集群。建成港科大藍海灣孵化港、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等5個創新創業載體,孵化空間總面積達2.6萬平方米,承載港澳創新創業青年超1000名。
加速建設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建構最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策規則體系
改革科技創新要素跨國流動監管模式。便利研究人員跨境流動,「一號通道」已實現人員、車輛「白名單」通行,河套深港跨境直通巴士通勤時間從50分鍾縮短至30分鍾;便利科研貨物跨境流動,推動「科研海關10條措施」出台實施,發佈公共ERP系統及公共資訊服務平台,實現生物製品、科研海關10條措施」出台實施,發佈公共ERP系統及公共資訊服務平台,實現生物製品、科研海關10條措施提升;推動資金要素便捷流動,率先開展「科彙通」試點,解決外資非企科研機構開辦資金賬戶難題,探索跨境知識産權質押融資業務;推動技術要素加速轉化,設立香港高校參與建設運營的國家級知識産權國際轉化試點項目;推動數據跨境數據管理體系落地,深化數據跨境市場化。同步,會同香港積極探索實行更便利的人員出入境、停居留、科研物資便利流動政策。
營造高度開放的國際化科學研究制度環境。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強産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引進港澳知名高校優勢學科重點科研項目,創新推動河套學院高質量發展,努力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項目經理制等與國際接軌的科學研究管理制度,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乾制」範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面向深港産業界徵集2批共70條重大基礎科學及工程技術課題。建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通過重大成就直接認定、多維積分評價、專家舉薦等方式,實現港澳及國際頂尖人才「即來即享」、青年骨幹人才「應享盡享」、特殊人才「應識盡識」。營造與香港趨同的稅負環境,落地鼓勵類企業所得稅、港人個人所得稅「雙15%」優惠政策。
加速興建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打造國際一流中試轉化服務平台及新質生産力發展高地
打造國際一流中試轉化服務平台。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模式,建成特種具身機器人、化合物光晶片、智慧化自動化藥物發現、智慧醫療機器人概念驗證等4個中試服務平台並開放給業界分享。其中,具身智慧礦山機器人中試平台是全國首個具身智慧機器人中試平台,成功入選工信部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台、累計孵化20餘款煤礦機器人産品;智慧化自動化藥物發現平台參與創新藥管線超180條;智慧醫療機器人概念驗證平台自主申報專利成果超過15項。目前,正積極籌建高頻大功率模組三維封裝、新型光電材料與成像元件、電子光學儀器、人工智慧終端測試、智慧工程生物、整合電路檢測技術與裝備等6個中試平台,涵蓋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策略領域的中試服務矩陣已初步形成。
著力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著力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際總部等一流技術創新中心,協同國際化高端創新資源,推動産業鏈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創新;引進澳門大學整合電路微電子研究院、鯤魚電波科技及EDA軟件工具研發企業華大九天、國微25G高速光晶片首次量産;國內唯一自主研發7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成果。
圍繞重點産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堅持聯動灣區、面向世界,加速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先進生物醫藥技術、人工智慧與數位經濟、前沿資訊與能源材料、國際科技服務業等重點產業發展,培育出港股「18C」第一股晶泰科技和君聖泰等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鯤雲河工業、牛芯加半導體等101家科技新企業,持續糧食能力。
正如深圳河奔湧向海,改革浪潮永不停歇。 45年前,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掀起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如今,深港攜手在河套“跨小河”“拓先河”,驅動科技創新時代“高鐵”,聯動灣區各區域動力車廂、動力源,按照國家規劃方向,疊加優勢,先行示範,共同打造世界級科研樞紐。接下來,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協同社會主義推進國際科技創新這一中心任務,牢牢地把握港大專區建設堅持深圳園區和香港園區協同發展,堅持著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創資源,構建最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策規則體系,建設國際領先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建立更加完備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率先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努力成爲港粈大河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澳洲大河國際科技新營能力。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 鍾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