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圳錨定「病有良醫」加速健康變革
來源:讀特網    2025-08-25 19:51
深圳建立市「醫療健康+人工智慧」創新平台,13個醫學人工智慧應用場景納入「城市+AI」應用清單,「深小衛」AI健康助理、「華佗GPT」等多款AI導診系統在醫療機構推廣使用。

【識港網訊】近日,在華南首家公立質子腫瘤治療中心-深圳質子治療中心,第一例臨床試驗患者張姐(化名)走出治療艙後露出舒心微笑,她坦言對質子治療很有信心。 8月8日,配備全球頂尖質子治療系統的深圳質子治療中心正式啟用,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表示,不僅深圳患者能夠享受到比肩國際水平的精準放射治療服務,還將帶動深圳的腫瘤治療服務能力輻射至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東南亞作為國家癌症中心作為國家癌症中心的重要地位。

同日,2025深圳健康活動月健康公益宣傳活動在深圳大學粵海校區國際會議廳舉辦,會上發布2024年度《深圳居民健康白皮書》顯示,深圳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核心健康指標維持在國際先進水準。

45年來,深圳從缺醫少藥的縣級醫療衛生體系開始,初步建構起優質高效率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如今,這座城市的健康變革仍在加速,錨定「病有良醫」的目標,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發展,建立更高水準的健康深圳,為市民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優體系:全市醫療資源顯著增加

「走路10分鐘就能到家門口的市立兒童醫院龍華院區,孩子半夜發燒再也不用一家人奔波到市裡的大醫院看診。」家住龍華民治的李女士說,技術好、經驗豐富的專家也在龍華院區出診,看診很方便。

市民發現「家門口」的新醫院、新社康越來越多,尤其是過去醫療資源窪地的原特區外地區,都有了新建的市級綜合醫院,步行15分鐘內基本可以到達一家醫療機構。優質醫療資源正加速下沉到基層,越來越多的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這幾年,深圳持續增加醫療資源投入,大力引進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一批名校名院,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三甲醫院總數達33家,本地醫療水準快速提升。統計顯示,近三年深圳人在本市就診率超過98%,「大病不出深圳」基本上已實現。

大病不出深圳,小病、常見病在家門口解決。為了讓居民在家門口看好病,深圳建造了以“市級醫療中心+基層醫療集團”為主體的“醫療健康守護網”,975家(含深汕)社康機構遍布各社區,基本形成“15分鐘社康圈”。去年,深圳社康機構完成全市38.7%的診療量,共管理72萬名高血壓患者、30萬名糖尿病患者,初步建立以慢性病為主要病種的分級診療系統。

提品質:AI+醫療助力醫師看病更快更精準

早上8點,深圳的社康機構一開門,便陸續有病患來排隊候診。

在東門社康中心,「騰訊AI臨床助理」是醫生的好搭子,該「助手」不僅能同步分析病患病情數據,還能即時問答、輔助診斷,助力醫師看診更快更精準。當東門社康中心全科醫生湯璇璇接診一名胸痛居民時,AI臨床助理便彈出警示提醒,胸痛可能是心絞痛、冠脈綜合徵或帶狀皰疹。檢查後發現該患者是帶狀皰疹,社康就能直接處理。 「AI助力醫師看診,不容易發生疏漏。」湯璇璇表示。

在深圳醫療衛生機構,「好用」的「人工智慧+醫療健康」產品正在加快上崗步伐。 AI輔助診斷、病歷分析、個人化治療計畫制定、健康管理…作為引領未來的關鍵技術,AI正全方位改善深圳醫療服務效能,帶來更有效率、更個人化的醫療服務。

深圳衛健系統全力打造全域整合人工智慧+醫療健康發展格局,已有近450個人工智慧產品在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應用落地。

除了看診,支付體驗的革新也讓市民感觸深刻,深圳醫保就醫結算從「卡片時代」邁進「碼時代」「臉時代」。

「刷臉即可完成健保結算!」8月14日,廣東省醫保碼「一碼付」功能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首發上線。參保群眾開通“一碼付”,就醫過程中僅需手機掃碼或刷臉一次,便可完成醫保報銷及自費支付。目前,全市健保碼啟動突破1,898萬人,99%以上定點醫藥機構支援健保碼全流程應用,健保碼線上線下結算率超57%,2,340個定點醫藥機構落地刷臉就醫。

在人工智慧+醫療健康發展方面,今年,深圳市推出促進人工智慧+醫療健康創新協同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在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落地應用智慧醫療、數位醫護等16個重點領域63個示範應用場景,打造人工智慧示範醫院,為市民提供智慧看病購藥、慢病管理、家庭病床、居家護理、健康教育

保健康:核心健康指標穩定維持國際先進水平

在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肥胖減重多學科聯合(MDT)門診,內分泌科、臨床營養科、復健科和臨床心理科醫生各坐一桌,一人一台電腦,同時問診。 29歲的阿鵬(化名)在肥胖減重MDT門診問診,他身高185厘米,體重128.5公斤,肥胖不僅影響了他的外形,更讓他的尿酸高於正常人一倍。經過問診,內分泌科發現他的核心問題是肥胖引起胰島素阻抗,建議在強化生活方式介入的基礎上進行治療。臨床營養科建議在控制飲食總量的基礎上調整飲食結構、改變飲食習慣。復健科開出運動處方。

體重管理成為深圳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抓手。截至6月,全市共142家醫療機構可為民眾提供體重管理服務,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辦率達93.0%。這些機構為居民提供科學減重指導,從源頭防治慢性病。

居民少生病不得病,更健康長壽,這是深圳全面推進「健康深圳」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

近年來,深圳衛生健康事業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向市民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管理服務,從院內醫療服務向院外健康服務延伸,健康管理從醫院延伸到社區和校園,持續增強居民「每個人都是健康第一責任人」意識。

一項項舉措,把居民健康管起來,居民健康素養水準持續提升。 《深圳市居民健康白皮書(2024年度)》顯示,深圳市嬰兒死亡率、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等核心健康指標維持國際先進水準。居民健康素養水準達50.95%,位居全國前列。經常參與體能活動的居民佔比為46.90%,居民健康素養水準和體能狀況穩定提升。

今年,市府衛生健康委堅持以「優體系、建高地、提質、保健康」為主線,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著力改善群眾看病就醫體驗,持續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品質發展。

數說深圳醫療衛生事業

深圳三甲醫院總數達33家,7家醫院入選全省高醫院重點建設單位,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達29個。

深圳建構社康站、社康中心、社區醫院三個層級的社康服務體系,社康機構總數達975家(含深汕)。重點人口家庭醫師服務簽約率超過90%,全市社康機構共管理72萬名高血壓患者、30萬名糖尿病患者。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