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受美國留學生政策和國際形勢等因素影響,今年有更多的考生希望留港或赴內地升學。福建中學、北角培僑中學、香島中學和天水圍香島中學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今年通過校長推薦計劃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復旦大學取錄的考生,分別有4人、2人、2人和1人。其中,來自北角培僑中學的港生陳日羲,已決定入讀北大歷史學系。他對近代史感興趣,認為北京的歷史資料保存完好,成為研習歷史的不二之選。亦有學生認同內地高校學術實力,可以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學霸」交流學習,為日後從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礎。
鍾情北京生活 醉心歷史文化

土生土長的港生陳日羲,在「選科」選修歷史那一刻,萌生去北京讀書的念頭。陳日羲強調歷史很有意義,「通過學習歷史可以更好理解世界的發展規律,以史為鑒,亦可以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更好地理解現在的社會和局勢。」他認為北京大學校風嚴謹,最終決定申請北大歷史系。「我想挑戰一下自己,用廣東話即是想試下『chur啲』的教育風格,用普通話說就是這間學校『很硬核』。」加上,他想換一個讀書環境,認為「內地不是太遠不是太近,距離剛好。」
陳日羲對近代史感興趣,中學時期跟隨學校去北京,參觀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大開眼界。北京的歷史資料富足、全面,保存完好,沒時間逐一看清。一周前,陳日羲藉畢業旅行的機會再訪北京,「我今次到景山公園遊玩,想要眺望紫禁城,公園好大!可惜沒有走完,之後去北京讀書,有時間走更多地方」。
回憶申請校長推薦計劃的時候,最大的困難就是準備不充分。「去年11月份開始報名,需要填寫很多材料,還要寫一篇1500字的自述,我從來沒有寫過,因為我對歷史停留在興趣的那一步,要如何將這個興趣變成一篇自述令我犯難。」幸好得到補習老師幫助,自述得以完成。申請工作早在中四就要開始準備,競爭激烈,「坦白講壓力好大,比完校內就比校外。」不過陳日羲一直給自己加油打氣,「做最好的自己!當自己的付出有回報,有好深滿足感」。
看見錄取網頁上面顯示「恭喜」二字的時候,陳日羲腦子忽然空白了兩秒,隨即立刻雀躍尖叫,開心到下樓跑了幾圈才讓自己冷靜下來。談及未來將要前往北京求學,多少還是有點忐忑,陳日羲笑言,多虧中學時期有很多機會參加內地交流活動,對於內地生活常用的手機App已相當熟悉,相信衣食住行一定沒問題。外出留學一定會思念家人,不過現在科技發展交通方便,相信亦不會被思鄉之情困擾。
期盼與全國「學霸」交流

就讀中三那年,施宏霖確定自己想從事科研,「做科研需要源源不斷的好奇心、耐心、專注力和興趣,這些我都有。」談及到報考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的原因,施宏霖表示內地高考升學競爭異常激烈,能夠考上清北的學生多數都是各省「狀元」,學術實力強勁,相信入學就讀將有更多機會與全國各地的「學霸」進行經驗交流,對科研工作一定大有啟發。
施宏霖坦言在中三中四的時候一度陷入迷茫,「環境突變!大家突然口口聲聲不離DSE,壓力激增!」除此之外,學科難度增加亦令他困惑,「曾經擅長的學科在新學期考試『滑鐵盧』,心情低落。」那年寒假,施宏霖痛定思痛,開始大量練習題目、提早預習,嘗試自學中五的內容,從中摸索出一套學習方法。「Be humble!我越挫越勇。」為自己未來升學做「多手準備」的他,亦想過在香港深造。「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教育資源受到世界認可,我可以更快與國際接軌」。
談到對大學生活的期望,他希望多參加社團,「中一中二『黑暴』,中三中四又疫情,所以感覺自己學生時期沒有實感,希望大學可以彌補『消失的四年』的校園時光」。
疫情衝擊 堅定讀醫想法

周樂兒小時候,奶奶中風,親眼看見家人和疾病鬥爭,十分觸動。疫情期間,醫者救死扶傷,周樂兒感受到醫生二字背後的責任感及使命,從而確定她讀醫的想法。北京大學是頂尖學府,是很多學子的「夢中情校」。周樂兒認為香港「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讓她可以做出很多不同嘗試。
談及大學生活,周樂兒希望可以結識更多不同的朋友,她認為學生時期可以嘗試更多不同的事物,不要因為覺得自己「不擅長」而拒絕嘗試,不然無法發現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讀醫助人有成就感 學成將回港執業

蔡雯瀅分享,有一段時間電視上在播《覺醒年代》,她從這部劇認識到未名湖畔,了解蔡元培,心中埋下北京大學的種子。蔡雯瀅認為學醫在不斷學習的同時,可以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到更多人,這讓她很有成就感。「未來仍想要回香港就業,因為了解到大灣區發展創新科技,還有政策的支持,兩地的交流發展密切,對大灣區的資源和未來十分有信心。」她說,最初她沒有取得校長推薦,但是仍然頂住壓力尋找自己獨特的優勢,在面試中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她認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有太多顧慮,人生的精彩就一個字『闖』。」
理論和實踐結合 在專業領域發光

「中學的時候我分別報名清華和北大的夏令營,但是被北大拒絕了。現在能被北大錄取,我喜出望外!」莊瑩和記者分享,「我是通過同學的告知才知道自己被北大錄取,打開查詢網頁的時候手都在抖,連密碼都輸入不進去。」北京大學的歷史和人文風情深深吸引了她。
在學習過程中,莊瑩越來越確定自己要選擇工科,她認為香港中學的實踐資源很豐富,不僅可以親自做實驗,還有機會參與行業講座,看見台上的大人物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專業領域閃閃發光,她也想要成為這樣的人。「我想深耕生物醫療工程,只要人活着就需要治病,香港的醫療器械工程有很大的發展,深造後,我想回香港。」莊瑩認為,落子無悔,從不後悔自己的決定,從不美化自己沒有走過的路。
投身大灣區發展 當兩地傳播橋樑

盧彥棋從小就熱愛語言和文學,就讀培僑中學時,加入學校「凌採社」,除了報道學校活動,亦會採訪同學和老師,過程中得到很多樂趣,讓她對新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五的時候,盧彥棋決定回內地讀大學。了解到復旦大學新聞學系是中國賡續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傳媒學科的排名一直居內地首位,故以此為目標。盧彥棋未來想要在大灣區發展,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傳播橋樑。
準備校長推薦計劃之前,盧彥棋組織了一個支教活動,結識了黔西南山區的小朋友。一個晚上,她突然收到一個小朋友的電話,對方向她訴苦,表示自己孤單且迷茫。當時盧彥棋正在備考,她安慰對方的同時也安慰了自己,「享受過程是最重要的,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剩下的交給時間」。短短五分鐘的通話,撫慰了那位迷茫的小朋友,以及當時的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激勵盧彥棋勇敢走出去。
抓住內地求學機會 掌握國情有利發展

吳凱從小在新加坡求學,因為香港讀中學可以選擇商科,中四下學期便插班來香港。「我是一個以興趣為主導的人,我喜歡商科,家人從商,我從小耳濡目染。」吳凱希望回內地發展,認為上海、香港這兩個城市的經濟最好。「只有在內地上學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我們國家的國情和市場」。吳凱的家人亦十分支持他做不同的商業嘗試,談及未來,他表示畢業之後打算繼續深造,提升自己的同時亦等待機會。
只要努力 就有屬於自己的天地

對於申請校長推薦計劃,林婧軒表示:「機會來到我面前,我想要抓住,努力了就問心無愧,無論結果如何,都一定有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她自幼受到家中哥哥姐姐影響,認為醫學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專業,想要為社會做出貢獻。她參觀過內地的學校,認為內地的大學實感更重,「因為內地高校都被劃分在一個集中範圍,整個學習氛圍很濃重,而香港的學校,校園錯落在城市中」。
師從一流學者 機會難得

陳怡寶在中學主修理科,但是一直對於社會運作、市場與個人生活等議題有濃厚興趣。「經濟學是一個文理兼具的交叉學科,融合了嚴謹的邏輯分析和對於現代社會的背後調查,十分吸引我」。
被問到為何想要回內地求學,陳怡寶認為,上海是觀察認識中國以及全球經濟動態最前沿的窗口,復旦大學無論從學術水平、資源平台還是國際聲譽都深深吸引她。「復旦不僅能師從一流的學者,還可以接觸到很多狀元,這種多元學術發展與人脈網絡十分珍貴」。陳怡寶未來希望能夠成為連結兩地經濟緊密發展的橋樑,她相信大灣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重點,極具發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