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從澳門涼茶業尋找消亡的香港涼茶元素
來源:橙新聞    2024-12-30 15:12

【識港網訊】香港、澳門同屬嶺南地區,又分別曾被英國、葡萄牙殖民管治,初期的城市及華人社區發展均不乏相似之處。從澳門的涼茶業,我們更可以看到香港涼茶業已消失的元素,更全面地了解香港涼茶業的建構。

香港和澳門兩地的涼茶業大多均以涼茶檔、涼茶攤開始,從一名小攤販逐漸累積資本,最終開設門市。不少澳門的涼茶舖也是從涼茶檔開始,早在1931年便已有對涼茶舖的記載。《澳門商業人名錄》便記載一則「顯記涼茶」的「打油詩」廣告:「本店賣涼茶,創始第一家。火路最充足,座位最清雅。增設播音機,可以消餘暇。功能消積熱,妙處實堪誇。仿同飛羽殤而醉月,何必開瓊筵以坐花。諸君盍興來,且試好涼茶。」(黃桂蘭,202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因澳門宗主國葡萄牙屬中立國,不少廣東及香港人士先後往澳門避難,大量著名中醫、中藥店,甚至是藥廠均紛紛遷至澳門,以確保繼續運作,當中便包括大名鼎鼎的「廣州陳李濟藥廠」;戰後,不少暫時遷澳的中醫藥店及藥廠均紛紛遷回舊址。

至今,澳門涼茶業依然分為涼茶檔及涼茶舖兩類,同時也有中藥房有配製涼茶的服務。與香港的老涼茶舖一樣,不少涼茶舖都源於最開初的涼茶檔。相對涼茶舖,涼茶檔因規模及人手所限,大多只專注在賣涼茶。

在涼茶舖中,「大有益涼茶」、「顯記餅家」涼茶部、「大聲公」、「霍華記」、「大鄉里」、「三坑瓦」、「百家昌」等涼茶舖均是一代澳門人的集體回憶。

香港的涼茶舖為招徠客人曾設收音機、電視,「玄益涼茶」也曾為吸引更多客人,於1960年代兼租「連環圖」,即類似現今常見的漫畫形式,是用以講述故事的連續圖畫;還在1970年代兼賣「白鴿票」。早年「漫畫」及「連環圖」的定義有所不同,魯迅便曾於1930年提出「漫畫」應是抒發情感、隨手而畫的意思,而「連環圖」則是講述完整故事的連載、創作(蔡盛琦,2009)。

按一份港九生藥涼茶總商會1960年代的會員名單,其名單上大部分存在於1960年代的涼茶舖已不復存,僅有「回春堂」(即「春回堂」)及「公利」真料竹蔗水尚在營運中。雖然有不少傳統涼茶舖已先後結業,但其實同時也有不少涼茶舖於1980至1990年代開設,當中有連鎖品牌如「鴻福堂」及「恭和堂」,亦有小本經營如「三樂涼茶」、「百寶堂」和「善福堂(佐敦)」,更有新品牌「良茶隅」於2013年正式開立。香港的涼茶舖,甚至生草藥業,其服務對象主要是來港打工的旅人。早期香港歷史的「移民」,並不單指那些來港定居的人,中途停留或路過的「旅人」或「旅客」也同樣被計算在內,即使部分旅人只停留在船上,並未到達香港陸地。它們對人流、商品流動,甚至政策制定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應華人出外頻繁,1869年《政府憲報》規定由香港出發運載華人民工的遠洋船,必須配備特定清單上的中草藥,以便製成涼茶,供船上生病的華人飲用。可見「旅人」對香港法例的影響(Leong 2019)。

這些流動使香港成為「中間點」,最終更幫助香港建立全球網絡,贏得商譽,與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分享知識和想法,尤其是在北美。隨着與世界各地華人移民在不同層面上的不斷交往,這些流動成為隨後數十年發展航運、零售和批發等多種業務的核心基石,影響了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發展。涼茶舖從顧客群體的流轉與改變、產品因應需求而加減、進口及轉運中藥材及生草藥、出口中成藥等方面,亦正正體現了這些發展。香港的涼茶業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部分成功堅守,部分急流勇退,但又有新涼茶舖投身香港的涼茶業,形成一個循環。

推薦閱讀

《涼茶在民間》

作者:張展鴻、田穎儀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