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文學是個小眾事業,這話擱在上個世紀80年代肯定是錯的,但放在今天講,應該沒大錯。有種說法是,純文學在中國的總讀者人數大約5萬人。不知道全國的京劇票友會不會超過這個數。然而,就這麽一個小眾事業,時不時它就會所謂的“出圈”一次,被社會熱議。當然,所謂“熱議”,主要是群嘲、抨擊。
最新一次,當屬詩人賈淺淺。篡改、惡搞她的某首只有三句的詩,不計其數;或彈或贊的評論,更是打開朋友圈即可見到。
時間可以往前推一下。新世紀以來,“享受”類似的“待遇”的詩人還有:2014年,寫“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余秀華;2012年,寫“天上的白雲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的“廢話體”詩人烏青;2010年,寫“徐帆的漂亮是純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見她,至今未了心願/其實小時候我和她住得特近”的“羊羔體”詩人、魯獎得主車延高;2006年,寫“我堅決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場所/的衛生間/大便後/不沖刷/便池/的人”的“梨花體”詩人趙麗華……
然後,你再回想一下,這10多年來,詩歌之外的文體,比如小說、散文、評論等,有哪個門類、作品被全民熱議過?不管是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還是前段時間因電視劇火爆而被帶起來的小說《人世間》,似乎“出圈”力度——用廣東話講——麻麻哋啦。
一個大家可能不曾仔細思考的問題來了:為何總是詩歌這個文體被熱議?
道理一說就破。很簡單,因為中國是詩的國度。無論你是小學學歷還是博士學歷,你肯定讀過、背過、默寫過詩。“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都可以張口來幾句。而且還是最正宗的詩,優美、有韻味、有思想。所以說,只要是中國人,他可能在微積分、天體物理、貿易順差、黑格爾、人體解剖、青銅器,甚至股票K線圖方面插不上半句嘴,但在談論、評價詩歌方面,他是絕對自信的: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
除了詩歌,還有一個東西,在中國也是人人可以插上一嘴的,那就是書法。道理同上。人人都寫過字,誰都覺得自己懂,當個“大眾評審”不僅綽綽有余,而且有余很多。
第二個原因說出來,也很簡單。因為相對小說、散文、評論等文體,詩歌篇幅短、字數少。這個不是理由的理由,其實是個重要的理由。你看,王朔新作《起初:紀年》,為何難形成熱議?因為小說長達54萬字。熱議前,你得讀完它。天吶,太難了。而一首詩可能也就54個字,甚至還不到。
瞧,事情就是這麽簡單、無厘頭,但又玄妙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