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要不是突然間宣布新書出版,很多人已經忘了王朔起碼15年。從2007年的《我的千歲寒》到2022年的《起初·紀年》,一代人長大了,王朔也從49歲來到了64歲。
一個作家15年不寫書,每天“混日子”,即便狂傲如王朔,也會有深深的感慨。他說當年寫完《我的千歲寒》終於“可以放心去過自己的日子,到異國他鄉看看風景,像電影裏那樣一個人開車長途旅行去看望朋友……每天躺著曬太陽,或開個酒吧。唉內餵,這一猛子紮出去,再擡頭就是十年之後,恍範兒蒼孫已然耳順,電腦字從五號變成小三號,原計劃四十萬字變成小一百四十萬……”
但在這十多年間,王朔決定了一件事,就是不再寫自傳體小說,或者說,不再將自己的生活感受投射到小說人物當中。他將新書建築在《資治通鑒》《史記》等史書之上,主寫漢武舊事,“歷史就是故事。歷史景觀自有其深遠和無垠,一旦進入有特別大的身不由己,有些視角不容遮蔽,走著走著就在故事之外上千年”。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王朔以作家和編劇身份點亮了一個時代的流行文化。他作品中的先鋒性和調侃特質讓“大眾閱讀快感”廣泛傳播,在某種程度上,王朔的作品促成了大眾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認同以及個體意識的覺醒,大眾文化也因此得以成熟與進化。王朔曾說,作家大體可歸納為三類:一是人類精神的建構者,二是自娛自樂者,三是為他人作樂者,他自認為屬於第三者。但如今的王朔決定不再“寫自己”,從某種意義上也就是不再為別人而寫書,他說,我將只為我心目中的唯一讀者——我自己寫作,是真正意義上的虛構寫作。
在大部分作家開始接上地氣之時,王朔卻以筆騰雲駕霧,《起初·紀年》為寫漢武帝而鋪展開極為宏闊的敘事格局。但用他的話說:“令傳說顯影,神話還原,誇耀歸於樸訥……這一切都太費勁了。”史航形容這本書“他又像立起了密密麻麻的無數面哈哈鏡,每個人都可以梳頭照鏡子,找到和自己有關的印證”,但顯然照鏡子的人已不再是王朔自己。
當“頑主”們調侃一切的態度不再稀有,王朔輕蔑的嘲笑也逐漸隱匿於時代,他或許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又或者是換了一種方式和這個世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