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不久前,與教育學家陳建翔教授談起當下的基礎教育,他提出一個說法:現在人們的因果鏈太短。就以剛剛過去的高考和中考而言,我們說到了很多家長和孩子為高分所付出的代價,都深感憂慮。又說到本世紀以來表現中小學生生活的電視劇,一方面我們都覺得其中幾乎沒有我們能夠認可的家長形象;一方面也都同意,實際情況比劇情還要慘烈。用一個新詞,就是“卷”,卷得讓人窒息。多年前,我提出了基礎教育的三宗罪,其中之一是,課業太重,導致孩子們在長身體的階段長期睡眠不足,難免中年早衰。然而,每當我與家長們說起此事,常聽到的回答是這樣的:你說的這些我們也知道,可是沒有辦法啊!
你不這樣做,你的孩子就考不過別人;考不過別人,你就上不了一個好的高中,甚至上不了高中;你就上不了一個好大學。這就是陳建翔教授說的短鏈條因果。
這個因果鏈簡單赤裸。要考好大學,就得有高分。要得高分,效率最高的方式就是海量刷題。所以,哪怕已經知道刷題這種重復性的簡單勞動會毀掉孩子的創造力,會毀掉孩子對知識的樂趣,會毀掉孩子的腦神經;哪怕已經知道海量刷題需要孩子海量時間,讓孩子失去玩耍時間,減少睡眠時間……也只好如此,必須如此,“有什麽辦法呢?”
兩個概念結合的長時段視野
前些年,社會學家孫立平教授提出過一個字面結構類似的概念:短鏈條正義。意思是說,判斷一件事情是否正義,鏈條不要太長。比如街頭有人昏倒,你要不要幫忙叫救護車?就從最短的鏈條考慮。那就是一個人昏倒了,需要幫助,你提供了這個幫助,就是在做好事,就是正義的。而長鏈條的正義是什麽呢?一個人昏倒了,這事兒不那麽簡單,還得看這是個什麽人,為什麽會昏倒,是好人還是壞人,是幹好事兒昏倒還是幹壞事兒昏倒……按照孫立平的說法,如果正義要從長鏈條來考慮,就永遠在路上,永遠不會來到。因為這個鏈條可以無限延伸下去。就像芝諾悖論一樣。
博物學家劉華傑教授提出了一個概念:時間尺度。說不同領域的學者看問題的時間尺度不同。他提出了一個不等式,工程技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研究<宗教與神學。技術專家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希望立竿見影,馬上見效,時間尺度最短。工程領域的時間尺度受限於具體的設計目標,比如建樓蓋房,大概要考慮70年的時間尺度,這算是長的。再如生物工程,小白鼠一年能繁殖好多代,一針下去,病好了就算成功,不需要再往後看。自然科學中,數理科學短一些,生態學能長一些,能長到幾十年,或許一兩百年。社會科學中,經濟學家相對短,因為也需要迅速見效,當年見效,一兩年見效,能考慮到十年二十年就不容易了。社會學家能看得遠一些,遠到什麽尺度,也要具體看。歷史學家出於專業本能,會從長時間尺度看世界,短則幾十年幾百年,長則千年。哲學家也能看得長,與歷史學家差不多。有人諷刺人文學者言必稱希臘、言必稱先秦,排除有些人食古不化掉書袋,實在是希臘和先秦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從思想史看來,先秦古希臘與今天的關聯是清清楚楚擺在眼前的,就像窗外的路那麽清楚,清清楚楚地延伸到視野的盡頭。當然,劉華傑這個不等式只是一個籠統、相對的說法。很多科學大師能看得很遠,短視的人文學者也屢見不鮮。
又想到二十年前,我在央視《視野》欄目作策劃的時候,曾經請科學史家董光璧先生做嘉賓,闡釋、分析一部關於植物的紀錄片。在非洲的森林中,有些植物的種子會長期潛伏,等很多很多年,等一場大火,原來那些遮天蔽日的大樹倒下來,潛伏的種子才趕緊發芽,長高,從而占據這一片地方。這些種子必須有耐心,看準時機,如果提前發芽,它們根本見不到陽光,就會死掉。如果晚發芽,又會被別的樹搶先。影片中還講了森林和草原之間周期性的更替、輪回,這個周期會長達百年。在點評中,董先生提到了一個術語:長時段歷史。
潛伏的種子發芽,森林與草原更替,這些現象從很短的時間看,是看不清楚,難以解釋的。我姑且把董先生和劉華傑的兩個概念結合起來,叫做長時段視野。
由長鏈條因果看清本質
在刷題、高分、大學這個短短的因果鏈裏,大學是鏈條的終極環節,也變成了這一段人生的終極目的。如果學校和家長都深陷其中,孩子們便無處遁逃,只能在裏面爭上遊。就像鬼打墻一樣,“沒有別的辦法”。就像鴕鳥一樣,“先別想別的,別的等上了大學再說”。而實際上,這個短鏈條已經運行好幾次了。在幼兒園努著進一個好小學;在小學努著進一個好初中;在初中努著進一個好高中。步步為營,一努再努,永遠是到時候再說。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童年埋葬了,青春埋葬了。
短鏈條因果在於短時段視野,只看到眼前三寸。而無暇無心去問:為什麽要上大學?活著的意義是什麽?生活的滋味在哪裏?——所有這些都先別問,等上了大學再說。
其他領域也經常能看到類似的短鏈條因果。比如常見的話術是這樣的,中國人多,需要很多糧食,所以需要化肥農藥,需要轉基因。如果你說,化肥農藥會汙染農田,汙染河流;工業化農業生產的糧食品質不高;轉基因有生態風險,有安全風險。在多種回應之中,有一種是這樣的:你說的這些我也知道,可是沒有辦法啊!
在這個短鏈條因果裏,糧食的產量是終極目的,只要糧食產量上去了,哪怕農田變成汙染源,哪怕生態系統紊亂,哪怕所謂的糧食已經沒有營養,也在所不惜。陷在短鏈條因果裏,人就會顧頭不顧尾,把拔苗助長當成贏在起跑線上的手段。
工業化農業從短時間尺度看,每一步糧食都在增產,每一步都在解決前面的問題,似乎每一步都是正確的選擇。從長時段視野看,就能發現,當初的增產是挪用了未來的收成。就能看到,化肥農藥的邊際效應逐年遞減;增加用量,變化品種,也無法逆轉土地板結、水土汙染、產量逐年減少的趨勢。從長鏈條因果看,農藥殺死“害蟲”只是第一個鏈條,下面幾個鏈條,通向“寂靜的春天”。
同樣,集中營似的、工廠似的、以童年和青春為代價的中小學教育的後果,需要從長時段視野、長鏈條因果看,才看得清楚。
當下立判的短鏈條正義
不過,長時段視野,常常是事後諸葛亮,土地已經板結了,水土已經汙染了,目光已經呆滯了,大腦已經僵死了,後悔也來不及了。時間一維,不可逆。好在孫立平教授還提供了一個武器:短鏈條正義。
孩子困了,就應該去睡覺。困了就睡,天經地義。保障孩子睡眠充足,是為人父母的基本責任。不能盡職還要說“沒有辦法”,反而逼迫孩子用睡眠時間做作業,是不義。化肥讓土地板結,破壞蚯蚓的生存環境,農藥殺死“害蟲”,也殺死無辜的昆蟲,用中國傳統話語來說,傷天害理;用利奧波德的話語來說,違背土地倫理。短鏈條正義,當下立判,無需等待。
人生時時面臨選擇。不妨以長時段視野、長鏈條因果、短鏈條正義,衡量利弊,判斷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