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張愛玲喜歡的這位作家是何許人也
來源:橙新闻    2022-07-07 13:21
“這是一位偉大的女性,交出這些日記就像把她再埋一次,我幾乎接受不了這一事實。”

【識港網訊】讀李歐梵為《緣起香港》寫的導讀,原來張愛玲很喜歡一位名叫斯黛拉·本森的作家,此人與弗吉尼亞·伍爾夫是朋友,1944年,她在上海參加一個女作家聚談會時被問起最喜歡的作家,她說:“外國女作家中我比較歡喜Stella Benson。”

根據黃心村在《緣起香港》中的考證(李歐梵歸納):“本森曾在香港住過,也和中國有緣,她嫁給一位在中國當差的英國官員安德森(James Anderson),在內地到處遊走。本森也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朋友,然而二人寫作的風格不同。……港大的校長就藏有本森的小說,後來捐給港大圖書館,張愛玲就是在這裏讀到的。”

我在豆瓣詞條查看,如果用中譯名搜索,目前還沒有斯黛拉·本森的中譯本。用她的原名搜索,有一些英文著作。比如This Is The End、The Far-away Bride、I Pose、Living Alone、Twenty等。

本森在中國並不著名,但她有過幾段有趣故事。比方說,1931年,她曾在香港力主禁娼,遭到港督貝璐反對。在遠東探險時,她和詹姆斯·安德森相逢,很快成婚。這位詹姆斯·安德森在中國沒什麽名氣,但他有兩個兒子很有名——佩裏·安德森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佩裏·安德森,被特裏·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譽為“英國最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1962年起長期主持《新左翼評論》的編輯工作。著有《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從古代到封建主義的過渡》《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交鋒地帶》等作品。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出生於中國昆明,專門研究民族主義和國際關系。代表作有《想象的共同體》《比較的幽靈》《椰殼碗外的人生》,他在書中自述:“生於中國;輾轉於美國、愛爾蘭、英國;而後赴康奈爾大學專攻印尼研究。”

至於他們的父親詹姆斯·安德森,出生於1893年7月22日,1946年11月19日去世。O’Gorman是一個古老的愛爾蘭姓氏,據考證他的祖輩曾是愛爾蘭人團結協會(the Republican 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的一分子,有著革命傳統。

那麽,他一個愛爾蘭革命世家與貴族的兒子,為什麽大老遠跑到了中國呢?

原來,此人大學上了劍橋,有點聰明,但不用功讀書,期末考試很不理想,他父親一怒之下斷了他的資金來源,詹姆斯也不求父親,恰好他叔叔正擔任駐華南英軍指揮官,在詹姆斯的請求下,決定介紹他去中國海關當差。

結果,這位“不成器”的孩子,反而因此躲過了一戰。反倒是父親更看重的小兒子Francis Sainthill Anderson,1918年死於戰場。佩裏·安德森感慨:“祖父看重的兒子,上戰場死了,祖父不喜歡的兒子卻活了下來。”

根據佩裏·安德森發表在《倫敦書評》上的回憶錄,他的父親在中國海關供職三十年,目睹過府院之爭、張勛復辟、五四運動、國民北伐、日本侵華戰爭等。他是被1920年初調往重慶時跟斯黛拉·本森認識的。1921年春天,他27歲,第一次與愛人坐船回到倫敦,並在三個月內結婚。

他們在蜜月期驅車從賓夕法尼亞跑到加州,浪漫如毛姆的小說。不過,兩個大知識分子的母親並不是斯黛拉·本森,本森四十歲就病故了,那是在1933年冬天,她罹患肺炎病逝於越南。詹姆斯把她的日記交給劍橋大學圖書館,他在最後一頁用小字體寫道:

“這是一位偉大的女性,交出這些日記就像把她再埋一次,我幾乎接受不了這一事實。”

本森去世後,詹姆斯·安德森與維羅妮卡(Veronica)結婚,佩裏·安德森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就是他們的孩子。如果有擅於考古和引進國外作家的朋友,倒不妨挖掘這位斯黛拉·本森,或許假以時日,會成為一段文學引進的佳話。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