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警惕兒童藝術教育中的“虎狼訓練”
來源:晶報    2022-06-15 12:16
人的成長當中,大概十歲到十二歲之間會發生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大腦發育在這個年齡會朝著抽象思維的目標急劇增長。

【識港網訊】所有中國學畫畫的少年,可以說半個世紀以來原則上是沒變過的,不就畫石膏,畫瓶子,畫水果,畫罐子,沒有一個人會告訴你為什麽要畫這些。

我高中畢業之前,在廣州的青年文化宮學畫畫,進去就畫幾何體、畫圓球。我們幾乎沒有一個人是不困惑的,因為你畫不好,還會畫很漫長的時間,告訴自己要有堅強的決心,偉大的情感,沖動的欲望,其實今天想來都是假的。

後來我才明白,在童年到少年的心智發育過程中會有一個斷裂。按照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說法,人的成長當中,大概十歲到十二歲之間會發生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大腦發育在這個年齡會朝著抽象思維的目標急劇增長。畫石膏也好,靜物也好,其實它們是有抽象性的,甚至我認為素描就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年齡達不到的小孩,是畫不了素描的。

正如考美院的這套訓練,和在美院按照藝術的規律去學習藝術的,嚴格來講,兩者是互相沖突的。在美院,想要把孩子帶上一條他們認為是正確的藝術道路的老師,都會苦不堪言,因為他們要花很多時間,也不容易糾正這些孩子考美院之前經過虎狼訓練所形成的手勢,而手勢是很難改的。

所有考美院的培訓都是在教你一套固定的手勢和觀點,而且不同院校,標準也不同。我以前去北京,驚訝地發現,要是考中央美院油畫系,人家培訓就直接總結出灰色系列,還有人生產特定顏料,甚至掛接到臉上要畫多少筆,哪個地方用什麽顏色。這些為了考美院的培訓班都有一個共同點——絕對不能教學生欣賞,絕對不能教任何被美術史認為是重要的藝術家的風格和他們的趣味。

所以不能把學藝術理解為要培養一個職業的藝術家。我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是培養不出來的,他更需要有一種自發性。

其實藝術教育就是好奇心的培養,讓孩子形成一種開放的習慣。好奇心是很難維持的,為什麽很多孩子有好奇心,越長大越沒有?如果有強烈的好奇心,創新還有問題嗎?好奇就是對已知事物的不滿足,而且要超出所謂“飯碗”的問題。

當我們談職業藝術教育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套系統的問題,美院那套系統可以批評。但談到培養藝術興趣,培養一個具有多樣性的、有趣的、保持好奇心的人,不以走藝術專業道路為目標,這是另一件事。我們不能把兩者混在一起,我認為廣義的藝術教育更重要。

藝術教育的核心是如何用藝術激活孩子,反過來,也是如何讓孩子去激活藝術,同時教育者也被激活,我們的樂趣就在這裏。否則是很枯燥無味的,我教你畫石膏,我都很煩,有什麽意義呢?

(作者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