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次「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29名主要來自基層的的人士獲得「七一勳章」,這與網絡輿論較早之前猜測得獎者以身為黨員的名人為主出入較大,甚至內地各省初步上報的名單也不乏院士、知名企業家等社會名流,但得獎的大多沒甚麼名氣,在平日的網絡上也沒有獲得多少流量,不少都是如張桂梅一樣——在貧困地區創辦免費女子高中、改變無數貧困女孩命運的平凡普通人。
「七一勳章」是黨內的最高榮譽,在建黨百週年的世紀大慶上大多頒給了基層草根階層,最高領導人講話特别强调「『七一勳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充分反映了中央倡導的價值導向。而張桂梅等人也在年輕人受歡迎的新浪微博、B站等社交平台上成為熱搜人物,反映了內地年輕人價值觀的最新動向,而這種現象並非年輕人的一時興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醫學家鐘南山、新冠疫情時的護士們、神舟十二號的太空人,以及各種「中國科技」 「中國製造」,都受到年輕人「YYDS」 式(永遠的神)的追捧,這種社會價值觀的興起既是中國社會進步、政治清明在社會的折射,也是中央進行頂層設計、大力引導的結果。近幾年,中央先後审议通过實施《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勳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勳荣誉表彰条例》,國家榮譽制度逐步完善和深化,「共和國勳章」「七一勳章」等授勳儀式受到社會高度認可。
從歷史上看,授勳制度非常有助建立社會典範、推動百姓參與和建設國家、服務社會,增加對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長遠對社會價值觀構建、政府有效管治帶來深遠影響。
香港在回歸之初就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授勳及嘉獎制度,以大紫荊勳章為最高榮譽;其他包括紫荊星章、榮譽勳章,以及行政長官獎狀等。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區所頒授的勳章及獎狀數目合共超過6000項,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但特區政府的重要勳章,傾向授予在任高官和商界人士,政府高官或出任政策局常任秘書長人士,至少都能獲得金紫荊星章。
據統計,8位歷任政務司司長均於在任期間(新上任李家超除外),或於離任後短時間內,獲頒大紫荊勳章;當中1位接任該官職約半年時間,獲頒此殊榮。財政司司長方面,在5位歷任財政司司長中,兩人獲頒大紫荊勳章,授勳時間亦於他們在任期間,其中一位亦於上任約半年,便獲頒大紫荊勳章。律政司司長方面,在4位歷任律政司司長中,4位全部獲頒大紫荊勳章,均於他們出任該官職時獲授勳,有輿論認為授勳已經變成「例行公事」,獲勳章及嘉許人士成了「官員俱樂部」。
筆者在此並非質疑政府高層官員的功績,他們確實為香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然而從社會效應和價值導向來看,頒獎更加需要向基層傾斜,政府高層盡忠職守是本份,而且已經享受優厚物質待遇,精神方面榮譽激勵再向他們傾斜,未免流于「锦上添花」。反而,一些對社會有貢獻但缺乏知名度或網絡人際的基層人士,却很難為政府或地區組織所認識,在目前機制下,他們被提名的機會相對较低,容易令外界對遴選結果產生欠缺公允的觀感,以致「暖著一個人,寒嗮一片心」!
血性與实干不會憑空生長,都是需要呵護的。港府有沒有想過,那些默默冲锋在前守护香港的阿sir,那些在學校傳授愛國教育的基層老師,那些真心實意去緩解社会矛盾的社工,平時可曾被高看一眼,不要社會矛盾總爆發才想到默默耕耘的他們!
香港是個資訊發達的國際城市,社會同媒體可以追逐「快錢」「眼球效應」,但建設香港的絕不止是那些在鎂光燈前的官員名人,更靠著無數基層人士的默默付出。目前,雖然香港國安法已立,選舉制度得以改革,但並非萬事大吉、一切搞定,香港社會仍是百業待興、百事待舉。頂層設計改善了,執行層面還得配套,眼中「唯富」 「唯貴」只會離地,還勸港府平時多多關注基層人士,更多用心、更勤用力、更好用智去發現平凡英雄、表彰平凡英雄、激發更多平凡英雄!
「七一勳章」已經為港府的授勳及嘉許制度做出了垂範!希冀港府有样学样,用心擦亮「紫荊勳章」這塊金字招牌,旗幟鮮明地宣導「實幹」的價值導向,形成全社會建設香港的強大合力!
本網評論員 王小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