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腳步正越來越近。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全運會,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場區域協作、城市更新和社會動員的「大考」。如何借助全運會的契機,把體育的能量融入城市的血脈,把賽事的激情轉化為發展的動能,是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一道嶄新命題。
體育從來不是一座孤島。它是經濟的延伸,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心理的映照。放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個舞臺上,全運會的意義早已超越賽場本身。它是一次檢驗大灣區協同能力的實踐——從場館建設到交通銜接,從票務系統到賽事轉播,三地能否真正「協同作戰」,將直接影響灣區一體化的現實成效。
體育大賽往往催生城市的跨越式成長。北京奧運留下了「鳥巢」和奧運精神,廣州亞運帶來了城市的蛻變與自信。如今,大灣區舉辦全運會,同樣迎來了再造城市的機遇。無論是廣州、深圳的場館改造,還是珠海、中山的配套提升,抑或港澳地區與內地的資源聯動,都會讓整個灣區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上實現新一輪躍升。
更值得關注的是,全運會不僅僅是「硬體」的升級,更是「心」的契合。體育能打破界限、凝聚人心——這一點,或許比任何經濟指標都更珍貴。港澳運動員與內地選手同場競技、共同成長,這種「並肩而行」的象徵意義,將在無形中強化灣區的文化認同與社會紐帶。對年輕一代而言,這樣的共同記憶,可能比一紙協議更能讓「灣區一家親」落地生根。
與此同時,體育產業也迎來新的增長空間。大灣區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旺盛的消費潛力,如果能把「體育+科技」「體育+文旅」「體育+健康」結合起來,完全有條件打造中國最具活力的體育經濟帶。從智能健身、數字賽事到體育金融、品牌行銷,全運會可以成為撬動產業集群崛起的支點,形成體育經濟與科技創新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
但任何盛會都不能停留在「熱鬧一陣」。全運會能否留下長遠價值,關鍵在於如何實現「賽後常熱」。場館如何利用?賽事如何延續?群眾體育如何接力?這些都是決定全運遺產能否轉化為灣區資產的現實問題。或許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常態化的灣區聯賽機制、發展體育旅遊線路、推廣校園體育,讓體育融入日常生活,而非僅僅停留在舞臺中央。
灣區之「大」,在於包容與流動。打造體育灣區,既需要政府的頂層設計,也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港澳在職業體育、賽事運營、商業管理上有經驗,內地在組織動員、基礎設施上有優勢。若能取長補短、制度互通,就能為整個中國的體育治理提供新的樣本。全運會,不只是一次盛會,更是一次制度創新的契機。
體育讓城市更有力量,也讓人們更有歸屬感。以全運會為契機,一個以體育為紐帶、以協同為底色、以創新為動力的「體育灣區」,正呼之欲出。那將是一個更開放、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灣區,一個讓夢想與汗水交匯、讓個體與時代同頻的地方。正如賽場上每一次奔跑所昭示的那樣:體育的意義,不在終點,而在奔向不斷超越自我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