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十五年等待:腦癱嬰案叩問香港醫療監管制度
作者:熊貓哥哥   來源:識港網    2025-11-12 09:20

2025年10月28日,香港醫務委員會研訊室裏,一場跨越十五年的投訴終於開庭,卻以「永久終止研訊」草草收場。原因並非證據不足,也非雙方達成和解,而是秘書處無法解釋案件為何被拖延至此。研訊小組認為,如此長時間的延誤已對被告醫生構成不公,遂決定中止程式。一周後,在政府去信表達「高度關注」之下,醫委會宣佈主動覆核,並定於11月22日再次聆訊。與此同時,申訴專員公署於11月5日啟動全面調查,聚焦衛生署轄下「管理局及委員會辦公室」的行政支援機制。這起始於2009年、因疑似醫院未及時篩查乙型鏈球菌而導致嬰兒腦癱的個案,已不再是單一的醫療糾紛,而是對整個醫療投訴處理體系的深刻反思。

故事要從十五年前說起。黎志堅與彭紅英,一對內地夫婦,懷著對香港醫療的信任來港產子。兒子黎遠建出生後僅三天便突發癲癇,最終確診為腦癱並四肢殘障。夫婦懷疑院方未按指引為產婦進行乙型鏈球菌篩查,導致感染延誤,於2010年向醫務委員會投訴涉事醫生。按正常流程,這類涉及專業失當的指控應在數年內完成調查與研訊。然而,十五年間,案件幾度被押後。原定2016年7月的開庭因被告申請而取消,此後近十年音訊全無。直至2025年8月,研訊才姍姍來遲,卻因秘書處無法提供任何延誤理由而被迫中止。

對黎氏夫婦而言,這十五年不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生活的重負。兒子終身需要高額康復費用,父母放棄內地工作來港照顧,精神與經濟雙重煎熬。他們反復表示,並非執著於懲罰醫生,而是希望還原真相,得到一個交代。然而,制度的沉默,比任何判決都更令人心寒。醫委會秘書處隸屬於衛生署「管理局及委員會辦公室」,該辦公室同時為15個醫療相關法定機構提供行政支援,負責投訴登記、證據收集、排期安排及研訊協調等關鍵環節。表面看,這是一套集中高效的模式;實際上卻存在明顯瓶頸。

據醫委會2024年年報,積壓投訴超過400宗,平均處理時長達5.7年。秘書處主要由行政及文書人員組成,缺乏專業醫療或法律背景,排期全憑內部安排,且無需向外公開解釋。當研訊小組要求說明延誤原因時,秘書處竟無記錄、無回應。這種「無法解釋」的狀態,暴露了機制在透明度、問責制與執行力上的缺失。黎遠建一案並非孤例,而是積壓問題的縮影。長期拖延不僅讓受害者陷入無盡等待,也使被告醫生面臨不確定性,最終損害了整個監管體系的公信力。

醫委會在終止研訊後迅速宣佈覆核,反映出政府與社會的壓力。醫衛局局長盧寵茂去信要求醫委會於8周內提交報告,審視投訴處理流程並提出完善建議。申訴專員陳積志則宣佈,將全面調查秘書處的運作機制、衛生署的監管責任,以及醫療事故投訴的整體效能,旨在查找制度漏洞並提出建設性建議。這些動作令人看到轉機。即將於11月22日舉行的覆核聆訊,若能妥善處理,既可為黎氏一家帶來遲到的公道,也可為其他積壓個案樹立處理範本。申訴署的主動調查,更是從個案上升至系統層面,具備糾偏潛力。

然而,單靠一次覆核與一份調查報告,遠不足以根治問題。這起事件提醒我們,醫療監管的核心不僅是懲戒失當,更在於及時回應、保障公眾信任。為避免類似情況重演,未來可從幾方面入手。首先,應設定明確的處理時限,例如要求投訴在3年內完成研訊,超期需公開說明並啟動問責。其次,提升秘書處的專業性,引入具備醫療或法律背景的人員參與協調,減少行政失誤。再次,加強衛生署的監管職能,定期審計秘書處績效,公開積壓個案數據,接受立法會及公眾監督。最後,建立過渡性支援機制,對長期拖延的個案,政府可提供臨時醫療或經濟援助,減輕受害者負擔。

黎遠建已從繈褓中的嬰兒成長為十六歲的少年。他的故事不應只停留在「終止研訊」的遺憾中。十五年的等待,折射的不是某一部門的失職,而是整個醫療投訴體系在效率、公平與人文關懷上的欠缺。即將到來的覆核與調查,是修復信任的契機。我們期待,11月22日的聆訊能給出一個負責任的答案;更期待,申訴署的報告能推動實質改革。因為對每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正義不應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更不應需要十五年漫長等待。

本網評論員 熊貓哥哥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