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2025年9月1日,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重磅發布《大灣區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發展與安全白皮書(2025)》(以下簡稱「白皮書」)。作為聚焦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系統性研究成果,《白皮書》旨在通過學術引領與產業實踐的深度融合,以「安全與發展並重」為核心主線,圍繞「戰略價值、市場生態、模式創新、科技驅動、風險防控、政策監管、未來趨勢」等多個維度展開,系統梳理行業演進脈絡、破解實踐痛點、提出解決方案、展望未來圖景,共同應對大灣區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發展中的安全與創新挑戰,為行業提供前瞻性戰略參考。
《白皮書》指出,大灣區憑藉世界級產業集群、國際一流港口物流體系、領先科技創新生態及「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已成為全球跨境電商供應鏈的「價值中樞」。發展跨境電商及其供應鏈金融,對大灣區而言,不僅是一道關乎經濟增長的「必答題」,更是一項關乎長遠發展、關乎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題」。
在市場生態方面,《白皮書》指出,當前市場已形成「銀行+非銀機構+電商/產業平台+金融科技公司+供應鏈核心企業」的多元共生格局。大灣區因「產業根基、制度創新、政策東風和科技引擎」的優勢疊加,成為獨一無二的供應鏈金融生態試驗場,但仍面臨「信用孤島、技術鴻溝、風險升級、制度壁壘和人才短缺」等挑戰。
在融資模式創新方面,《白皮書》重點闡述了數字化轉型路徑,包括以數據信用為核心的訂單融資模式、依託區塊鏈技術的應收賬款流轉機制、基於物聯網的庫存融資解決方案,以及面向產業集群的預付款融資閉環管理。這些創新突破傳統金融的抵押依賴,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信用穿透與資產活化,構建起「數據可信任、資產可流轉、風險可控制」的新型融資生態。
技術應用與風險防控構成《白皮書》的兩大支柱。《白皮書》強調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動態信用畫像構建中的核心作用,區塊鏈技術在交易存證與信任傳遞中的基礎價值,以及物聯網在動產監控中的關鍵支撐。針對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場景下的複合型風險,《白皮書》提出「事前零信任架構+事中AI異常監控+事後區塊鏈追溯」的三位一體防控框架,結合跨法域協同機制,為行業安全發展築牢防線。
《白皮書》前瞻性預測,未來十年大灣區將迎 「自主金融時代」。結合全球數字貿易態勢,《白皮書》指出大灣區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四大發展方向:生態化整合上,從融資服務向供應鏈全鏈路延伸,覆蓋跨境電商業務周期;智能化驅動上,將 AI、物聯網嵌入風控,打造智能服務模式,提升用戶體驗與風控能力;標準化引領上,在數字倉單確權、電子提單流轉等領域建國際認可標準,增強全球話語權;全球化布局上,依託香港金融網絡與大灣區倉儲資源,服務延伸至 「一帶一路」 沿線,推動 「灣區模式」 國際化。
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表示,《白皮書》的發布,深入剖析數字經濟下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的「灣區模式」,揭示「產業+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內在邏輯,填補了行業系統性研究空白。商會作為大灣區數字貿易發展新動能的推動者,將依託香港國際化優勢,積極推動大灣區供應鏈金融服務走向全球。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許認為,該成果為全球數字貿易金融提供了可複製的制度創新經驗,將助力大灣區鞏固全球數字貿易創新策源地地位,為國家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注入金融動能。
本次《白皮書》的發布,不僅為大灣區企業、政策制定者及行業各方提供了一份兼具指導性與實操性的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發展「行動指南」,同時,更是一份聚焦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系統性理論成果」與「前瞻性實踐藍圖」,為大灣區及國家提供了聚焦合區域發展、服務戰略需求,兼具理論深度與落地的價值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