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大灣區之聲——跨小河、拓先河,河套合作區對科技創新還有更多探索和開拓
來源:大灣區之聲    2025-08-11 10:44

8月8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河套深圳園區規劃》)發佈兩周年之際,總臺大灣區之聲記者專訪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鐘海,解碼這片科創熱土的「成長密碼」。

鐘海表示,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之一,兩年來,河套深圳園區以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錨定《河套深圳園區規劃》首階段目標,在跨境協同中收穫累累碩果,世界級科研樞紐建設穩步推進。

跨境加速度啟動創新動能

走進河套深圳園區,深圳河兩岸的科創活力撲面而來。鐘海介紹,這裏的獨特優勢在於「跨境」二字。「依託『一河兩岸、一區兩園』,河套合作區在機制改革、規則創新上持續突破。」鐘海強調,兩年來,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技術流等跨境創新要素暢通流動,加速破解深港科研協作壁壘,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有利環境。

《河套規劃》發佈兩年來,河套合作區先後落地「海關10條措施」「一號通道便利跨境通勤」「鼓勵類企業、港人稅收優惠」等一批重大創新制度,彙聚200餘個高端科研專案、447家科技企業、1.5萬餘名科研人才,一河兩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物理聚合化學融合深港協同結碩果

隨著《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發佈,河套合作區「一區兩園」實現戰略協同。「河套合作區是一個濃縮的平臺,能探索豐富的高水準開放科技創新場景。」鐘海舉例道,香港應科院與深圳企業聯合研發的「跨境網聯自動駕駛技術」,已在河套合作區成功開展跨境實測;分別位於河套深圳園區和香港園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試驗所,成為科研上的「好兄弟」,協同攻關,共用資源,加速成果轉化。

兩年來,這樣的深港協同創新的故事在河套合作區不斷湧現。目前,5所香港世界百強高校以及澳門大學在河套設立研究載體,開展13個科研攻關專案。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吸引70餘家港企入駐。同時,一批央企也在河套兩側佈局研發中心,積極探索出海戰略,開拓全球市場。

三大方向擎畫未來 加速建設世界級科研樞紐

展望未來,鐘海表示,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將從三方面發力:一是深化綜合改革,建設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二是擴大高水準開放,建設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三是促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

站在深港協同創新中心44層遠眺「一河兩岸、一區兩園」,室內展陳的更新速度比不上目之所及的變化速度。河套香港園區一期工程已有三棟科研樓、人才公寓建成封頂;完成重建後的新皇崗口岸將啟用「一地兩檢」模式,屆時通關時間將從半小時大幅縮短為5分鐘以內……深港攜手在這裏「跨小河,拓先河」,河套合作區正加速向著「世界級科研樞紐」目標邁進。

责任编辑:l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