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香港今年第二宗獨居長者家中死亡化白骨事件:77歲獨居老太太在公屋去世,時過一年半竟無人知曉,令人痛心。據消息稱,死者生前獨自居住在香港葵湧葵盛東邨盛逸樓單位。因資產問題被調查才被政府工作人員偶然發現已死亡,發現時屍體已腐爛見骨,期間無人發現,從屋內月曆停留在2023年11月底及購物單據等推斷,她已去世超過一年半。鄰居張婆婆透露,袁老太20多年前就獨居,常訴苦與移民的丈夫和兒子不和。
就在一個城市,八旬的士司機駕車失控撞死遊客事件,同樣引人歎息。一名菲律賓籍男遊客在酒店地下入口慘遭的士猛撞到牆,送院後不治死亡。80歲肇事司機一句“事發時頭暈”,暴露了致命漏洞,此事件暴露了香港政府對高齡司機的監管問題:70歲以上司機三年一檢的寬鬆機制,既未覆蓋帕金森等隱疾,更無視長者身體機能的斷崖式衰退。政府兩年前便提議將體檢門檻降至65歲並加密檢查,卻陷入“議而不決”的泥沼。據統計,的士司機老齡化已成“馬路炸彈”。去年近1.4萬宗商用車事故中,的士占逾5700宗,六旬以上司機涉案達2673宗。
上述兩件事件反映出香港老齡化之困,掀開了香港繁華的表皮,裸露出老齡化社會下深可見骨的隱傷。當長者因無人照顧而被遺忘於公屋,或迫于生計被逼高齡工作賺錢,所謂“老有所依”便成為一種奢望,更可能成為“銀髮悲歌”。
孤獨死,非孤例。這些場景背後是香港逾14萬獨居長者,其中三成坦言“無人可求助”。當家人團聚的溫情敘事被“移民潮”或者“後生忙於工作無暇照看老人”而撕碎,政府制度關懷和社區社工支援顯得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被認為是“救命稻草”。建議對長期欠租、或者一段時間失聯的公屋獨居者,房署需與社署建立“生命警報”聯動機制:敲門無回應,即刻啟動社工探訪。同時擴大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將“守望相助”從鄰里溫情升級為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對長者發放的士牌照之際,必須對的士司機實施統一嚴格監管:立即落實65歲起一年一體檢,加入神經系統疾病篩查等等。
香港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特區政府統計處公佈,未來人口預期持續高齡化,除去外籍家庭傭工,65歲及以上長者比例將2021年的20.5%上升至2046年的36.0%。另一方面,翻查資料,香港近年每年約有4000多宗的士意外,涉及65歲以上司機的佔比高達約22%。在此背景下,無論是獨居老人生活保障,還是高齡司機帶來的交通風險,都亟待解決。港府及社會各界也應共同努力,關注老人生活,營造關愛老人的良好氛圍,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