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短短幾日,天文台四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創有紀錄以來一年最多黑雨次數。以往最多三次,今年卻在不足半月內連發四次,足見極端天氣頻率之高。科學界早已警告,全球暖化令大氣水汽增加,暴雨等極端降水會更頻繁、更猛烈。去年「世紀黑雨」的破紀錄雨量仍歷歷在目,如今的情況並非偶發,而是新常態。然而,政府的應對速度與標準,顯然未跟上氣候變化的步伐。
香港有多年應對颱風暴雨的經驗,但這套機制在極端天氣高頻出現時暴露了明顯短板。此次連場暴雨中,雖然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啟動,警隊、消防、民安隊通宵出動救援、清理水浸、維持交通,值得肯定,但決策層的遲疑卻成了焦點。黑雨多次襲港,累積雨量驚人,部分地區嚴重水浸、交通受阻,政府卻遲遲不啟動「極端情況」機制。自2019年設立以來,該機制只有一次真正啟動,標準至今模糊不清,完全依賴政務司司長臨場判斷。當交通幾近癱瘓、低窪地區泡在水中時,市民最想知道的是:政府到底何時才會認定「極端」?
更令人不滿的是資訊與決策的不對稱。天文台雖有預告黑雨維持時間,但對於是否全港停工停課卻沒有任何明確方向,導致大批市民和僱員夾在中間,進退兩難。有僱主以扣薪相逼,要求員工冒險返工,勞工處的《颱風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則》只是建議,缺乏法律效力,對基層毫無保障。在氣候極端化的今天,這種「睇住辦」的態度,不僅拖慢防災反應,更把風險推向市民個人。
基建方面的問題同樣暴露無遺。雖然多年來政府投資防洪、排水系統,例如地下蓄洪池確實減輕了部分水浸,但水浸黑點依然「年年見」,柴灣、黃大仙等地每逢暴雨必淹,說明改善進度遠遠落後於氣候變化的速度。斜坡管理也不容忽視,極端降雨下山泥傾瀉風險倍增,本次新界多處出現塌方事故,所幸沒有重大人命傷亡,但這並不代表系統足夠安全。
政府常強調已有完整應變機制,但從市民的切身體驗來看,這套機制過於依賴「事到臨頭」的臨時判斷,缺乏明確數據標準與自動啟動程序。當八號風球一掛,全港自動進入停工停課狀態,這種清晰可預期的制度反而在暴雨中缺席,導致市民在安全與生計之間被迫自行權衡。極端天氣的威脅已經不低於颱風,制度卻仍停留在舊時代,這是最該被批評的地方。
黑雨頻發是氣候變化下的必然趨勢,政府若仍以過去的頻率和模式應對,只會讓香港一次次陷入同樣的混亂。未來應該立即檢討「極端情況」啟動標準,制定以累積雨量、受災範圍、交通中斷為核心的客觀指標,並賦予勞工更明確的法律保障。同時,防洪基建必須加快,舊區水浸黑點要有時間表和問責機制,否則永遠追不上暴雨的節奏。
香港的紀律部隊和前線人員在這次風雨中值得尊敬,他們在無情的雨中逆行救人、維持秩序,是城市韌性的象徵。但城市韌性不應只靠人力苦撐,更要靠制度與基建支撐。真正的考驗,不是黑雨有多大,而是我們是否有勇氣改變過時的應對方式。
本網評論員 雨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