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繼7月10日因應颱風「丹娜絲」而「超前準備」停課惹爭議的港府最近又陷入輿論漩渦。7月29日,香港迎來了今年的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暴雨如注,城市多處淪為澤國,港島東更是重災區。停車場水浸、港鐵站出口變「水塘」、市民在防撞欄上如走平衡木般艱難前行……港人不禁將怒火傾瀉向此番並無作出“超前部署”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一座以高效與韌性著稱的國際都市,為何在暴雨面前屢屢顯得措手不及?
實際上,設立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的初心,就是為香港應對暴雨、颱風等極端天氣提供更科學的機制和更明確的職責分工。此次假如能更早發出警告,僱主和僱員便可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調整上班安排,交通壓力也能有所緩解。市民實質是對政府在關鍵時刻「拿捏不准」的失望——要麼反應過度,要麼應對不足,始終難以找到平衡點。
對此,天文臺解釋稱,此次暴雨有兩個特點:一是發展迅速,二是集中於香港東南部。由於大雨的隨機性,精准預測具體時段和區域仍具挑戰。然而,市民的質疑並非針對天氣預測的科學局限,而是港府在已有極端天氣應對機制的情況下,為何仍未展現出足夠的預見性和行動力。
雖然港府在黑雨取消後的善後工作展現了一定效率,例如渠務署在接到水浸報告後迅速行動,短時間內完成抽水處理,並巡查全港約240個易淤塞地點等,但這些措施多是「賊過興兵」,事後補救雖必要,卻遠不如事前預防有效。柴灣等「水浸黑點」多年來問題依舊,暴雨一來即成澤國,顯示排洪系統和雨水疏導措施的改善仍未到位。市民不禁要問:為何這些老大難問題遲遲得不到根本解決?
香港作為一座飽經颱風暴雨考驗的城市,過去幾十年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機制上也相對成熟,鮮有因極端天氣導致重大人命傷亡。這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愈發頻繁,香港必須打醒十二分精神。未雨綢繆總好過臨渴掘井,政府需要在預警、基礎設施建設和應急協調上投入更多資源。例如,可否通過更先進的科技手段提升天氣預測的精准度?能否對水浸黑點進行徹底改造?又能否優化預警機制,確保市民在惡劣天氣來襲前有足夠時間應對?
盼望特區政府應以此次黑雨為契機,檢視現有機制的不足,加快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提升預警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畢竟,香港的魅力不僅在於其繁華與高效,更在於它面對挑戰時的從容與韌性。
本網評論員 山貓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