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小靈通】熱議人工智慧與媒體未來 第十一屆澳門國際傳播周啟幕
作者:黃鳳鳴   來源:香港商報    2025-04-29 10:07
【識港網訊】2025年4月28日上午,第十一屆澳門國際傳播周於澳門科技大學開幕。

【識港網訊】2025年4月28日上午,第十一屆澳門國際傳播周於澳門科技大學開幕。本屆傳播周以「人工智慧與媒體未來」為主題,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等單位共同主辦。

出席傳播周開幕儀式的主禮嘉賓有: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高校處處長岑嘉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局長陳露,澳門科技大學副校監、校長李行偉,副校長唐嘉樂,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張勇慧,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孫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高等教育廳廳長許嘉路,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廳長何鴻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組織計劃及發展廳廳長馬裕玲,澳門基金會活動處處長黃麗莎,澳門日報助理總編輯陳文戈,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中文電台新聞及資訊節目科經理梁安琪。

李行偉校長表示,科技演進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正悄悄重建我們與世界之間的信息連結。在這項技術與文明交織的歷史節點,傳播的邊界持續拓展,信息的形態、路徑與意義也在不斷演化。今年的傳播周以「人工智能與媒體未來」為主題,旨在引發關於人類傳播實踐深層轉變的系統性思考。澳門,這座兼容並蓄的城市,承載著文化的多元性與交流的張力。在人工智能浪潮之中,澳門不僅是科技影響的接受者,更可能成為文化創新與傳播方式再造的實驗場。我們希望藉助這項活動,凝聚思想的火花,共同思考在全球技術重構的宏觀圖景下:人工智能如何成為推動本地文化躍遷的橋樑,澳門又如何在科技賦能之下,延展其文化話語的影響力,重塑其在全球傳播網絡中的位置。

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張勇慧教授致辭表示,華中科技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近日,兩校剛簽署了校際層面的《合作交流協議》和《學生交換協議》。今次傳播周上,該校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與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標誌着兩校合作從理工醫領域向人文社科領域的縱深拓展,必將為兩校人才培養與學術創新注入新的活力。他認為,當前,中國故事的講述正面臨雙重使命:既要回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全球語境,又要破解「文化折扣」與「認知壁壘」的傳播困境。而本次論壇匯聚了來自全國幾十餘所高校、文化企業及研究機構的高質量研究成果,充分展現了學術共同體的多元活力。

在開幕式上,教師代表群體宣讀了「講好中國故事」澳門宣言。《宣言》提出,講好中國故事需立足六大維度,秉持「學術求真、故事傳情」理念。該宣言由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共同發起,聯合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新聞傳播學者和業界精英共同擬定,致力於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開幕式同期,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分別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未來各方將在學術交流、師生互訪、產學研結合等方面深化協作。

隨後進行的主旨演講中,中國傳媒大學隋岩教授以《含指項與借力傳播》為題,將符號學、語言學與傳播學關聯,從現實的傳播過程中無處不在的自然化和普遍化機制出發,例舉廣告傳播運用的技巧,提出含指項推導出的意義移植機制、借力傳播模式:當兩個或多個符號並置到一起,擁有共同的所指,即形成了含指項。隋岩表示,在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中,傳播符號的選擇至關重要,能指的意義應是生動、豐富的,所指的意義應是穩固、堅定的。

南洋理工大學教授Edson C. Tandoc Jr在主旨演講中基於亞洲地區新聞機構的最新調查資料,探討人工智慧如何重塑該地區新聞業。他認為最新的研究數據揭示了記者和新聞管理者之間複雜而矛盾的立場:雖然人工智慧在效率上而得到認可,但我們對其輸出的品質和可靠性的懷疑仍然存在。在新聞編輯室擴展對於人工智慧的使用時,我們應該優先考慮部分價值觀和技能,也要保護未來的記者以有效應對數字承諾和陷阱。這種緊張關係引發了我們對新聞學教學和研究方式的批判性反思,研究需要彌合新聞研究和在媒體環境變化中的專業實踐之間的差距。

主旨演講後,舉辦了第三屆中國故事高峰論壇,該論壇由華中科技大學的陳先紅教授主持,與中國傳媒大學熊澄宇教授、清華大學陳昌鳳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喻國明教授、澳門科技大學張林明副教授、柳旭東教授等知名學者進行了對談。

责任编辑:l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