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粗獷主義建築與香港城市發展
來源:橙新聞    2025-03-27 13:10

【識港網訊】2025年奧斯卡獎熱門電影《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在香港熱映,電影以「粗獷建築」為線索,圍繞匈牙利裔猶太建築師拉斯洛托在二戰後移居美國重啟生活的故事展開。其中,他為富商Harrison Lee Van Buren設計的社區中心充滿原始質感,張力十足,成為全片亮點。

什麼是粗獷建築?香港也有這樣的建築?香港三聯出版的《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向我們介紹了這種建築風格——它們多年來被誤解為冰冷無味,甚至更多人對其一無所知——書中亦收錄20組香港本地粗獷建築及12位建築師的故事,將這段與香港城市發展息息相關的建築歷史展現在我們眼前。

什麼是粗獷主義?

粗獷主義由1950年代開始出現,可以理解為現代建築主義的分支,至1980年代漸被後現代主義及高科技主義取代。20世紀初形成的現代主義有系統化的倡議:「形隨功能」(Form follow function)、「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房子是居住的機器」(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去裝飾化」(Rejection of ornament)。雖然是由不同地域的建築師提倡,卻形成統一的設計語言,時至今日仍然是耳熟能詳的天條。相反,粗獷主義並沒有特定的論述框架,偏向各自表述,界限模糊。

1953年,英國建築師Alison和Peter Smithson在倫敦蘇豪區的建築提案中,以「as found」概念設計一棟四層高的住宅,如實地以不加修飾的紅磚、混凝土及木材貫穿內外,可稱為英國粗獷主義的起源,其後在當地盛行超過30年。Smithson夫婦為粗獷主義提供了相對完整的倡議,二人曾經提過:「Any discussion of brutalism will miss the point if it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brutalism’s attempt to be objective about reality.」,淺白地點出這建築理論的核心價值:讓建築呈現最客觀的現實。他們用具有人文性質的粗獷主義反抗去人性化的極端現代主義(High modernism)。

粗獷主義於1960至1980年代由最初比較純粹的建築理論,慢慢被演繹為形式化的美學風格,在世界各地傳播。

香港也有粗獷建築?

香港粗獷建築在1960年代初期開始零星出現,主要應用在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築,物料多數是流行的清水混凝土。建築建造時間極短,平均只需一年,有些例子如邵氏片場製片部只花了五個月,樸實的風格回應了社會上各種急促變化。

經細心咀嚼後,可發現本地粗獷建築富有不少地域特色(Locality)的設計細節,非常「香港」。作為一座以密度見稱的國際級城市,本地大部分建築均以混合功能(Mixed use)模式興建。研究中已拆卸的跑馬地山光道馬房,設有當時世界唯一的練馬屋頂,馬匹可走上屋頂練習,旁邊則混合馬伕高層宿舍。另一個跑馬地案例怡苑,由於地皮限制,甘洺將住宅空間與車路上下結合,方可同時滿足居住與泊車功能。油麻地賽馬會分科診所混合多達八類專科門診,延長的平面布局令不同的入口分開,有效地分流病人。外國少見的高層工業建築混合了工人的娱樂休息空間、飯堂、辦公、貨倉及工場。這些混合式建築在今天看來,確實是司空見慣,但放諸於當時則可視之為香港建築師回應密度的早期建築實驗。

各地建築師在應用粗獷風格時,一般都直接取其「形」,另外再加上地域及個人風格的演繹,令世界各地的粗獷建築都擁有混凝土的「外觀」,可說是粗獷主義走向國際化後的一些變異。香港的案例也不例外,外觀大都是混凝土,在形式上與「國際」粗獷主義相似。

香港粗獷建築背後的「人情味」

除密度、氣候、山勢這些「風土」特色外,建築也折射出當時的社會 「人情」。為數不少的粗獷建築是籌錢建造,社會各界均有參與,可見當時仍然有「互助互信」的人文精神。神託會培敦中學的建造費是校監賣屋所得,因此校監最終只能住在校舍內,直至離世,可見其高尚的教育情操。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當年全由內地來港之衛理公會信徒及其親友認捐,逐步分階段建成。聖士提反書院科藝樓和鄧肇堅堂建造費由四大華人富豪包兆龍、李嘉誠、何添及鄧肇堅捐助;港安醫院則由鱷魚恤創辦人陳俊慷慨捐輸。油麻地賽馬會分科診所、聖歐爾發堂、中大牟路思怡圖書館等均獲大型公營機構或外國單位的金錢支持。司徒惠除了是旅港開平商會中學及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的設計者,也是建校建堂的主要「善長人翁」,出錢也出力。1960至1970年代生活尚末富庶,但通過各界互助的精神,「由下而上」建設我城,社會慢慢得到安定,香港也一步步走向繁榮。

本地粗獷建築的現象似乎並非瑣碎單一的偶然事件,而是可以概括理解為是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的建築歷史,也是1960至1970年代主要的建築設計大流行。在二戰後與本地經濟騰飛之間的年代,粗獷建築背後隱含了香港處於新舊交替的轉捩點,印證「大時代」的誕生。

推薦閱讀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

作者:彭展華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