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老子思想中的管理之「道」
作者:舒志勇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2023-05-09 10:12

【識港網訊】在中國先秦哲學史中,對於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各家所建立的思想各有不同,其中以老子為首的道家思想也是別樹一格的。近日,筆者有幸現場聽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唐士其作題為《老子思想中的「無」》的演講。唐士其認為,老子的「無」的思想對行為經濟學和企業家管理都有很強的指導和借鑒意義。現擷取要點及感悟如下:

什麼是「無」?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唐士其指出,「無」是老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

他認為,「無」有三種基本含義,第一是作為未知世界的「無」,人的認識能力有限,有許多的虛無、不可知存在。「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第十四章)

第二是作為整全或「大有」的「無」,這個意義上的「無」就是「道」,表現為「無」的「大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

第三是與「有」相對的「無」,包括:一、互為條件——有無相生,在實踐策略上就是通過避免對立雙方中的一方而消滅另一方「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二、因「無」而有——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第五十六章);三、立足於有,寓形於無——無為守柔、因其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第三十七章)唐士其認為,《老子》體現的是一種強者的行動策略。

「無為而治」:管理者應當制定科學的策略

「無為而治」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亂來。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便可「無為而無不為,天下垂拱而治。」唐士其指出,「無為而治」這一思想啟示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需要對決策的具體執行進行過多干預,這也就是鼓勵執行者按規律辦事,管理者無需步步指揮。故老子言「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六十四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第六十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應當制定科學的策略,使企業各項工作有序進行,此外,管理者應該瞭解各部門及員工的特點,確保合理分配工作,這樣企業才能凝聚員工的集體智慧,增強企業活力和戰鬥力。

行為經濟學:有選擇性做成本最小的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唐士其認為,老子的「無為」是有選擇性去做成本最小的事情,也就是行為經濟學,考慮到成本和收益。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第二十二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在唐士其看來,企業管理者管理時不可能什麼都不做,而是在做每一件事情前都要想想這件事情能否省下來。根據「無為而治」思想,管理者應堅持「治大者不治小」的原則,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為,才能保證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作為。

筆者同樣認為,在現代管理中,無論在政府管理還是公共管理中,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和部門層次的增多,即便是精明能幹、智慧超群的管理者,也無法事事躬親、樣樣有為。管理者需要辨別輕重,分清主次,在有關全局和長遠利益的「大事」上有所為,而無關緊要的瑣碎「小事」則有所不為。

责任编辑:marvin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