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當代中國戲曲如何在「堅守」「傳承」中探尋新意,如何看待當前不斷破圈的一些戲曲現象。在17日舉行的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藝術講堂上,來自粵劇、潮劇、豫劇、梨園戲多劇種名家及學界專家齊聚,共同探討戲曲發展「守」與「破」。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創院院長、香港話劇團桂冠導演毛俊輝從導演的角度分享了對中國戲曲的創新實踐,他表示,這個過程中,需要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
作為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藝術節設置的四場藝術講堂之一,在廣州粵劇院紅豆小劇場舉行的「當代戲曲發展的『守』與『破』」為主題的藝術講堂,分上下兩個環節,分別從梨園戲這個古老的南戲活化石,還有來自南北兩地的代表性劇種:粵劇、潮劇、豫劇的實踐出發,去探討中國的地方劇種,堅守、綿延及當代轉化;還就當代的戲曲轉型、經典IP的改編、青年觀眾的培育、傳播、市場等問題展開探討。
推動中西戲劇對話不斷融合
作為一個在話劇、戲劇領域跨界到戲曲圈、粵劇圈的導演,近年來,毛俊輝在中西戲劇對話和不斷融合的道路上進行不斷的探索,改進推出《百花亭贈劍》、《平貴,我在等你》新劇目,並以現代人的眼光去重新闡釋粵劇傳統戲《平貴別窯》,受到年青觀眾的熱捧。
從話劇舞台轉身戲曲,毛俊輝說自己有責任去保護好中國戲曲,用一輩子在西方戲劇上的研究和經驗來推動中國戲曲向前走。他的探索從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粵劇入手。
作為一個導演,毛俊輝分兩個階段去實踐。第一個階段,是對粵劇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他會和演員一起分享從文本到表演到製作怎麼樣把他的表演和現代的觀眾接軌。而第二個階段的創新性的發展,他則帶領整個團隊一起研究劇本、表演、音樂、製作、舞台各方面,形成團隊合作共識。怎麼樣去向前走?怎麼做?這需要一個團隊的合作。而最新的一個項目就受深圳粵劇團之邀,將傳統的《雙槍陸文龍》重寫變身為一個有靈性的又有現代意識的戲《英雄抉》。這部新戲將於10月末在深圳濱海藝術中心演出。
在他看來,中國戲曲的創新發展過程中,一定為中國戲曲傳統且有價值的元素,找出一個新的表達手法。
在「堅守」「傳承」中探尋新意
在本屆大灣區藝術節上,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李將老小劇場粵劇《程嬰救孤》帶給大灣區觀眾。在堅守豫劇的傳統根基基礎上,他非常注重通過戲曲傳承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更把豫劇帶進了小劇場,讓觀眾和演員們近距離互動,打造沉浸式的駐場演出,吸引了很多像你們一樣的青年觀眾。
李樹建將自己在豫劇的傳承與創新中實踐歸納為:學習京、昆的神、借鑑話劇的實、用足豫劇的味,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他對豫劇進行了表演創新,實現「一台戲三家看、一台戲三種演法」。並身體力行讓戲曲擁抱互聯網,讓傳統的戲曲小舞台走向新時代網絡大舞台。
而梨園戲表演藝術家曾靜萍則對「堅守」中國戲曲傳統更為執着,表達出守住戲曲傳承根脈、守住梨園戲根脈的決心。對於在閩南、在泉州已經有快900年的歷史的梨園戲,她認為就如同風箏,無論飛多高,都要拉住傳統的那根線。
潮劇表演藝術家方展榮在經典劇目留下的那些椅子功、梯子功這麼長時間以來都成為了一代潮汕人的生活記憶。除了在傳統劇目的傳承和挖掘以外,這些年他非常樂於接觸互聯網,他在短視頻平台上為潮劇的傳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貢獻。在他看來,中國戲曲的「守」和「破」是統一的,都需要從業者去堅持、堅守、堅信。
而提出了「新都市粵劇」這個概念的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則不斷在劇目創新上有新作品。「我們需要有新都市粵劇,我們也呼喚適合我們城市演出的新劇目形態。」
在談到粵劇的創新時,倪惠英表示,粵劇是開放的,一直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從上世紀20年代,西方的薩克斯、小提琴已經被吸收到我們粵劇的樂隊裡,讓樂隊更厚實,使樂隊的厚度更大。
近幾年,她全身用心投入到《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的編撰中,聯合了粵港澳三地粵劇前輩、新一代年輕演員共同編撰、完成的這個鴻篇巨作。歷時八年編撰了《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做打卷》《唱念卷》《音樂卷》《舞美卷》《劇目卷》,把粵劇的表演體系梳理建立了起來,把它系統化,讓後人能夠知道我從哪裏來、它的源流在哪裏,是對地方劇種傳承、守住根脈很重要的一個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