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愈來愈多香港病人選擇「北上」睇醫生或者買藥,呢個唔係單一巧合,而係反映咗香港醫療系統壓力、藥價高企、專科輪候時間過長等等多重問題。由病人組織定期帶病友去深圳買藥,到癌末婦人每月北上覆診拎藥,傳媒一連串報導都顯示市民對內地醫療同藥品資源嘅依賴愈來愈大。呢個趨勢一方面突顯大灣區醫療融合嘅現實需求,另一方面亦折射出特區政府喺醫療制度規劃上面嘅不足。
推動市民北上的最主要原因,係兩地藥價差距。香港藥物定價冇統一規管,好多創新藥、貴價藥喺公院唔容易納入藥物名冊,病人被迫去私營市場買,隨時要幾千幾萬;反觀內地同類藥品,價錢平一半甚至更多,仲有醫保可以報銷。加上公立醫療輪候時間太長,腫瘤科、內科好多專科輪候要一年以上,好多癌症病人根本等唔切,只好尋求內地甚至海外治療。另一方面,政府雖然推動過「港澳藥械通」等試點,但對病人嚟講資訊零碎,唔清楚邊啲藥、邊啲醫療機構可以合法、安全咁喺內地獲得,於是病人組織或個人「自發成團」北上成為常態。
然而,呢種「北上」解決燃眉之急嘅同時,亦存在唔少風險。病人自行買藥,渠道唔一定正規,難以保證真偽同品質;再加上兩地醫療系統標準同劑量規範有差異,冇醫生持續跟進,可能影響治療效果。由於醫療數據冇互通,病人返港睇醫生時,醫生好多時候唔知佢喺內地用緊乜藥,增加醫療風險。仲有社會不公平嘅問題,經濟條件好嘅人可以北上受惠,但基層市民即使知道藥平,都未必可以經常過關,結果加劇貧富差距。
要解決問題,港府首先要加快「港澳藥械通」常態化。依家有部分創新藥同醫療器械已經互認,但範圍仍然好細,特區政府應該主動同國家藥監局、廣東省衛健委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擴大清單,特別針對癌症、罕見病、慢性病常用藥,令病人可以喺香港平價合法買到。同時,醫療數據要互通,可以參考「跨境理財通」模式,設立「跨境醫療檔案共享平台」,病人授權後,港、深兩地醫院都查到記錄,避免重複檢查,減低醫療風險。港府亦要加大公院資源投放,縮短輪候時間,同時檢討藥物名冊制度,將更多國際認可、臨床證實有效嘅藥物納入資助範圍,減少市民必須依靠外地。若條件許可,仲可以研究推出「跨境醫療津貼」,幫基層病人分擔交通、診金開支,避免變成「有錢人先有得北上」嘅不公平局面。
內地部門同樣有角色。深圳已經對港人開放部分社保試點,未來可以考慮擴展到大灣區其他城市,令更多港人享受同內地居民一樣嘅醫保報銷。在深圳、廣州等港人常去嘅城市,若能設立針對港澳居民嘅醫療服務專區,提供粵語諮詢,簡化手續,減低港人就醫門檻,會令跨境診療更便利。另一方面,內地部門要同港府合作,強化藥物跨境監管,打擊水貨藥物流通,保障病人安全。
其實,病人北上睇醫生買藥,唔單止係個別選擇,而係制度性矛盾。香港醫療長期「重急症、輕慢病」,藥物定價過於市場化;內地因為醫保集採、規模效應,藥價平得多。兩者差距大,自然催生跨境需求。與其將呢啲視之為病人嘅個人行為,不如正視背後嘅制度訴求,推動大灣區醫療一體化。若能實現「藥品、器械、醫療數據互通」,港人就唔使舟車勞頓北上,香港醫療壓力亦可分流,最終做到「共建共享」。
總括嚟講,「北上求醫買藥」表面上係病人嘅個人選擇,但其實折射咗香港醫療嘅結構性問題,同時亦係推動大灣區融合嘅契機。特區政府唔應該再被動,而係要主動規劃,同內地部門建立制度化合作,令跨境醫療走向長效、常態。唯有咁樣,先可以真正解決港人「買藥難、醫療貴」嘅困境,實現市民期望嘅「睇得起病、買得到藥、用得安心」。
本網評論員 N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