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近日政府宣布邀請一位常向港人分享北上攻略的網紅YouTuber加入「律政司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力求深化大灣區便利惠民的互利合作,同時展現出政府施政靈活實幹的一面。這位獲邀的「西DorSi」受訪時,引用自己在內地乘坐網約車卻遭無禮對待的經歷,建議當局可設立北上法律支援熱線,供在內地遇上麻煩的港人即時查詢。
然而,筆者發現早有不少此類協助港人的內地專線,由駐粵辦與工聯會內地諮詢服務中心合辦的免費法律諮詢服務熱線及實體網點,遍布廣州、深圳、東莞、惠州、中山,甚至衝出廣東,在福建廈門也有服務點及熱線。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早已完善駐內地辦事處的網絡,聯絡處遍布北京、沈陽、天津、福州、南寧、上海、濟南、杭州、成都、重慶、西安、鄭州、廣州及深圳。
反而筆者看到一個空白,就是港人在香港難以獲得與內地事務相關的免費義務法律諮詢。近日朋友分享一個真實事例,「港車北上」不幸遭內地車輛追尾,肇事內地車打算走保險賠償,因左右軚有別,港人事主最終選擇駕車回港由相熟師傅維修,卻擔憂香港的維修單據是否獲內地保險公司接納及賠償。
事實上,疫情復常後港人熱烈融入大灣區,除了北上消費及「港車北上」,也有更多生活交流。例子一,隨着越來越多的政府資助涵蓋內地服務單位,用醫療券到內地看病、補牙、買藥,回港後發現問題,應如何維權。例子二,港人到內地置業或租房,留作養老及度假用途,但辦妥手續回港後,內地新居可能衍生出裝修、家電傢具、鄰舍糾紛、物業管理費用等事務,又或者錯買爛尾樓或小產權房,若無法在港獲得即時法律建議,每次都要請假回內地諮詢,甚至輾轉在多個內地機構及部門之間來回跑,難免廢時失事。例子三,運費減低甚至包郵已成大勢,港人從內地郵購的貨品種類越來越多,金額亦上升,從購買服飾日用品,乃至淘寶全屋傢私電器已不是稀罕事。如此一來,更顯得在港內地法律支援的重要性。
這些港人的通常居住地仍維持在香港,他們與過往那些常住內地的港人所需要的法律服務並不相同,但本港在這方面卻呈現不少空白。筆者看了這份2024年由香港律師會及中山大學提交立法會的《香港法律執業者在粵港澳大灣區首階段發展現況調研報告》,雖然這些是香港法律執業者,卻找不到他們在港提供與內地相關的免費或義務諮詢服務。事實上,現時已有不少本港律師考獲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資格,有些還兼任本港議員,何不帶頭開展免費內地法律諮詢服務?
細看「律政司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的成立目標,是加強大灣區與香港特區的司法協助及促進法律實務接軌,加強大灣區內的民商互動。現時在港提供與內地相關法律服務的私人執業者,大多數與商業有關,涉及企業的訴訟與仲裁服務,民事方面多涉婚姻及房產訴訟。當局可因應漸趨個人化的趨勢,在社交媒體、公營的香港電台等媒介,設立法律諮詢節目,讓市民發訊息或打電話提出問題,專人即時作初步解答,為民排難解紛,同時更可透過網絡與大氣電波,向普羅市民普及法律知識。
當然,本港提供內地法律服務的渠道很多,但絕大部分都是收費的。但這並不代表服務香港本地案件的免費法律諮詢少,事實上,這些義務服務近年越辦越好,服務範圍越趨廣泛。例子一,香港律師會自2013年推出的「免費法律諮詢專線」,涵蓋多個類別,包括刑事案件。例如二,行政署自2011年推出的「無律師代表民事程序法律諮詢計劃」,可協助包括終審法院在內的民事案件程序諮詢,近年更撤銷入息資格限制。例子三,自1978年就成立的「當值律師服務」,接受多達18個機構、共137個分處轉介個案,在民政事務處由義務律師接見市民,提供免費諮詢。此外,不少政黨、社福機構亦有提供免費法律諮詢。
故此,當局可善用這些現有的本港免費法律諮詢渠道,以公帑津貼、義務嘉許、免費場地等為誘因,鼓勵他們提供涉及內地法律解難釋疑的免費服務,切合長居香港港人日漸頻密的灣區交流需要。而本港消委會亦作了不錯的示範,為處理跨境消費糾紛,該會與內地消委會簽署合作協議書,便利港人回港後,可向內地消費者保護機構作出投訴,此保障包括網上購物。
香港社會重視法治,港人法律意識高,從遵紀守法中獲得安全感及幸福感。要推動港人融入灣區,就要讓港人在灣區乃至內地都能體驗到與在港同等的安全感,覺得自身權益獲得充分的法律保障,不僅在內地可獲得協助,回港後各類內地義務法律諮詢也唾手可得,有理說得清,凡事依法循例,遇到麻煩申訴有門,維權有路,才能鼓勵港人持續北上,加深融合。
文/鄭久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