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大公報記者 莫雨婷)特區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以來,吸引了眾多人才赴港發展,政策成效有目共睹,但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需引起重視。例如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和教聯會去年發布的問卷調查顯示,有21.6%透過人才計劃來港的人士未有工作。

大公報記者對此問題分別採訪了已就業、未就業,以及從就業轉創業的高才及優才,了解到他們抵港後所面臨的不同挑戰,包括專業資格難獲認可、本地經驗不足等,導致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但高才們也明白,在香港市場中需要有個學習、適應和磨合的過程,積累一定的人脈和經驗,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更好地發揮所長。
現時就職於一家保險公司的李先生,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業,2023年12月通過高才通計劃,帶着一家四口移居香港。他的初衷是為了子女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和發展,如今他的兒子在讀中四,女兒讀小五,一家人已在香港北區穩定下來,但回想起剛來港時,卻是充滿了挑戰。
「求職之路充滿了艱辛,無法做回老本行是一大遺憾。」李先生分享道,儘管持有內地一級註冊建築師資格,但在申請加入香港建築師協會時還是遇到了困難,因為需要三位香港本地的註冊建築師作為推薦人,這一要求對剛來港的李先生來說甚為困難。
建築師等專業競爭激烈
談及香港建築市場的情況時,李先生表示競爭激烈,香港本地的建築師人才供應充足,企業在招聘時往往更傾向於本地人,這使得非本地申請者難以競爭。李先生也注意到,香港的許多建築設計工作機會相對較少,並不如預期那樣豐富。
此外,香港和內地在建築設計市場的規則和要求存在差異,在與本地企業接觸的過程中,李先生發現許多公司在評估應聘者時,會考量其工作經驗及專業資格在本地的認可度,這進一步增加了他在求職過程中的難度。他指出,儘管擁有內地的職業背景,但在香港依然面臨不被認可的問題。
儘管前路困難,李先生依然保持樂觀。他選擇了在保險公司任職以維持收入,同時保持與本地建築圈接觸,積極與香港同行交流,期望未來能夠在港找到合適的建築設計工作。他明白,只有在本地市場中積累一定的人脈和經驗,才能提高競爭力。
隨着更多外來人才進入香港市場,李先生表示,雖然特區政府對高才通計劃的支持相對高效,但在建築行業相關的企業和行業協會方面,仍然需要更多的實質支持,以促進外來專業人士的融入。
子女獲粵語培訓逐步適應
「高才通家庭」多屬中產,子女教育是核心考量。李先生表示,香港熱門學校名額有限,雖然也想讓孩子入讀名校,但競爭激烈,「聽說有幾百名學生去競爭幾個名額。」由於當時局限於北區選校,而北區跨境學生較多,名額較少,李先生亦考慮到孩子適應性的問題,於是選擇讓兒子降級入讀門檻較低的Band3中學。
李先生坦言,擔心孩子的英語和粵語水平不如本地學生,尤其是粵語的使用和交流上表現得較為被動。他表示,學校和特區政府為幫助內地學生融入也做了許多努力,包括提供免費的粵語培訓和補習機會,「孩子聽不懂粵語,身邊的同學也會幫忙翻譯,促進交流;另外學校也會提供一些培訓課程,尤其是女兒所在的小學在粵語方面跟得很緊,其實外界已提供了相當不錯的支持,剩下就要靠自己主動去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