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冀《新聞女王》系列成港劇新時代起點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5-04-08 12:12

【識港網訊】(香港文匯報 記者 陳藝)在2025年香港影視博覽上,《新聞女王2》作為滬港合作的代表項目亮相上海視聽精品活動。在活動中,TVB77工作室總裁、《新聞女王》總監製鍾澍佳表示,《新聞女王2》將不僅是第一部的續集,更將是第一部質素和影響力的「二次方」。在《新聞女王2》即將正式開機之際,香港文匯報記者獨家專訪了總監製鍾澍佳。「真實的力量最能觸動人心。」鍾澍佳表示港劇出海需更多「新聞女王」,他希望《新聞女王》成港劇新時代的一個起步點,打好地基覓「共鳴」,入到觀眾的心坎裏,實現香港與內地人才與資源優勢互補推精品,把港劇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港劇煥發新生需用一磚一瓦去慢慢實現。

鍾澍佳透露《新聞女王2》將有驚喜嘉賓加盟。(陳藝 攝)

於2023年底首播的由優酷與TVB聯合出品的熱播劇《新聞女王》,一經播出便如其劇名一般以王者姿態登頂各大排行榜,無論是播放量抑或是口碑和話題度都表現出了驚人的熱度。據統計,《新聞女王》在內地播放平台優酷累計播放量近10億,在包括微博及抖音在內的社交平台累計話題閱讀和播放量已超百億,並以7天跨平台總收視平均26.9點的成績,成為TVB全年收視總冠軍劇集,單集最高收視更錄得28.4點。

除大獲全國觀眾歡迎之外,《新聞女王》亦不斷斬獲行業殊榮。在「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23」上,《新聞女王》橫掃包括「最佳劇集」在內的8個獎項;劇中主演佘詩曼、高海寧亦憑藉此劇同時奪得「亞洲內容大獎2024」的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新聞女王》劇本還榮獲紐約電視電影節的「劇本組別金獎」。可以說,這是近年來,港劇罕見地在內地和香港乃至全球都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和認可。

《新聞女王2》作為滬港合作的代表項目亮相上海視聽精品推介會。(受訪者供圖)

鍾澍佳認為,《新聞女王》劇集的成功是多方面的綜合結果。他指出,《新聞女王》的敘事方式已經區別於傳統的港劇,「當中節奏非常緊湊,所以觀眾是沒辦法兩倍速去看的。」強邏輯和快節奏的故事設定,也更為符合當下年輕觀眾的觀看習慣。「香港影視圈有句行話叫做『文戲武拍』,即要用動作戲的拍法去拍攝『文戲』,講究『快節奏』和『強衝突』。」鍾澍佳表示,這一拍攝風格也會在《新聞女王2》中得以保留和加強。

真實的力量最動人

「這部戲作為新聞行業的職場劇,在採訪以及播報等情節的呈現上亦都十分注重專業性。」而在職場情節以外的部分,鍾澍佳指出,他更為在意的是呈現真實人性的「複雜與衝突」。在《新聞女王》的播出過程中,不僅佘詩曼塑造的女主角「Man姐」十分「出圈」,其他配角也都有生動的成長線。其中由高海寧飾演的「許詩晴」更以複雜的人物面向和立體的角色設定,令無數網友看到了「美貌與能力、野心與善良」交織並存的新職場女性形象,一掃往日對女性角色「好壞二元論」的單一刻板印象。鍾澍佳表示,這也是《新聞女王》得以成功的另一關鍵,即十分注重角色塑造的立體與真實性。「《新聞女王》不僅很真實地體現當代女性的故事和遭遇,也相當注重展現她們的工作能力。」

鍾澍佳介紹道,為了達到這種「立體真實」的質感,在劇本的打磨過程中團隊進行了大量的資料和背景收集工作,同時還與不少新聞從業者和職場女性做了大量的訪問,以求將真實發生過的故事融入劇本。「真實的力量最能觸動人心。」

近年來,不少出色的香港導演和演員北上參與內地影視項目的製作,鍾澍佳指出,「兩地影視人才的交融合作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最後一定是水乳交融的,要去融合在一起,共同做能夠代表中國的優質作品。」而此次由鍾澍佳擔任總監製並執導的《新聞女王2》由內地播放平台優酷和TVB聯合出品,亦是兩地影視合作的一大新亮點。

鍾澍佳強調付出一定在收穫之前。(陳藝 攝)

鍾澍佳介紹道,在77工作室參與製作的劇集拍攝過程中,攝影以及燈光團隊都採用了很多優質內地劇的製作班底,包括一些導演和美術的部分都已採用了兩地合作的模式。「這也是我之前成立77工作室的一個期待,我希望可以把不同地域的合作夥伴,不管是技術還是創作上都可以再開放一點,跟不同的人一起合作,將大家的優勢發揮出來。」

合作的魅力,在於雙方的取長補短,更在於兩地的互相促進與帶動。TVB一向以工業化、快節奏的拍攝聞名,鍾澍佳指出,「工業化的流程其實是有優點也有缺點,所以我現在更多地希望能夠融合我們在內地拍攝作品的經驗,把製作的水準和質量都進一步提升。」鍾澍佳指出,客觀而言,內地劇集其實在過去的十多年進步得非常快,他解釋道,「簡單點形容,內地拍片幾乎是一年365天,他們工作364天。在如此龐大的工作量之下,每一位工作人員或者是每個崗位的夥伴,他們經驗累積的速度一定是加快的。」

鍾澍佳指出,「其實目前國家給到國產影視很多幫助,作為創作者就要思考如何利用好機會、資源和資金去生產更好的作品。」在兩地的合作模式之下,香港的創作人員也會有非常快速的發展。「因為香港始終是一個較小的地區,更接近是一個往內收的狀態,所以如何去融合兩邊的優勢才是我們現在影視業最需要關注的事情。」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曾沉寂十多年的港劇如今對很多00後的觀眾來說,是一個較為陌生的存在。而與此同時,很多老港劇的片段在經過重新剪輯後,在不少短視頻平台上又再次煥發生機,被一眾年輕網友追捧。鍾澍佳相信「好的故事應該是可以穿越時間的。」儘管科技進步,流行的播放平台在不斷變化,但是創作的骨幹永遠是根本。

以1968年12月5日,首部TVB自製電視劇《夢斷情天》播出為起點,港劇在自此以後的半個世紀中,正是用一部部的佳作問世不斷奠定了自身的地位。1980年代,隨着《上海灘》的主題曲響徹亞洲,港劇也正式進入了一個好作品大爆發的「黃金時代」。毫無疑問,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海內外全體華人而言,TVB的劇集就代表了「家的味道」,很多膾炙人口的台詞,諸如「煮碗麵給你吃」「一家人最重要就是整整齊齊」,早已跨越文化和地域限制而成為一種華人的集體情感寄託。

對此,鍾澍佳分析說,上世紀香港的流行文化對於全球華人的影響毋庸置疑,港片、港劇和港樂都在那個黃金時代閃耀着不朽的光芒。「這個是在過去種下了很多根基的,不過如今,在全球化和科技浪潮之下,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鍾澍佳指出,在當前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如果想要恢復往日港劇的輝煌,「我們必須把港劇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與時俱進講到觀眾心坎裏

在採訪中,鍾澍佳指出,時代在變化,觀眾也在進步。「現在的觀眾本身就看很多劇、很多書,理解能力相較以前也更強,這就要求創作者針對性地去調整原來的敘事方式。」他進一步分析,網絡平台使得全球觀眾可以無障礙地觀看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影視作品,「不管是內地劇、港劇、美劇、韓劇、泰劇,只要好看大家都會看」,所以目前基本上劇集的「地域性問題」不會太大。鍾澍佳表示現在的創作者尤其要有更大的空間去容納更多不同的可能性,亦要緊密關注市場上觀眾的需求。當平台、技術、宣傳等都到位時,能不能做到觀眾的心坎裏,是更重要的事。

鍾澍佳表示,必須推動港劇2.0甚至3.0時代發展,「這其實是同一個道理,不管是港劇、內地劇我們都要從題材、拍攝、技術、內容上有一個飛越式的提升,然後盡量地在這當中去多找一些共鳴。」鍾澍佳表示,這種「共鳴」需要的不僅僅是我們自己人能看得懂,而是要能走出去、讓世界上更多人與劇集內容產生「精神互動」和「情感鏈接」。

作為《新聞女王》系列的總監製,鍾澍佳認為真正的「港劇出海」還需要有更多的「新聞女王」,「像《新聞女王》這部戲在亞洲乃至世界都獲得多個獎項,我們先讓亞洲地區的觀眾,不管是不是華人都關注到我們的作品,這也是文化出海的關鍵一步。」鍾澍佳認為,真正好的作品一定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第一步是讓海外的人願意觀看,進一步可能是願意購買我們的版權來去拍攝。」

希望《新聞女王》能夠成為港劇2.0時代的一個起步點,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起步點,然後再繼續在各個方面去仔細鑽研提升,不管是在整個製作上還是管理上,都要做更多的思考,直到成功為止。」畢竟,再宏大的目標,都需要打好地基,用一磚一瓦去慢慢實現。

肯吃虧重積累靜待良機 寄語新生代不放棄創作

着眼現實,港劇依然面臨着不少的問題與難點。比如當前頭部演員的片酬往往會佔據較大的製作成本,在追求質量的前提下,在製作上如何平衡各項經費的支出都十分考驗製作方的項目經驗和執行水平。鍾澍佳表示,「全世界的影視業可能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認為這個是沒辦法的,因為一定需要大家同心協力去合作解決。拍戲始終是一個藝術和文化創作,應該是非常專業化的行為,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能夠共同創造出有影響力的作品,這對各方都有幫助。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攜手合作,共同思考、面對和解決困難。」在政策、資金、行業環境和人才以及觀眾的共同促進之下,未來港劇的發展前景自然會愈加廣闊,「我希望港劇可以再往前多走一步,成為亞洲劇場,讓整個亞洲的觀眾都愛上我們的影視作品。」

對於年輕的影視創作者,鍾澍佳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回首在TVB的創作之路,他最大的感觸就是,「年輕人不要怕吃虧,一定要創作,不停不停地創作。」鍾澍佳語重心長,只因為這也正是他本人的「來時路」。作為一手打造了《新聞女王》等爆款之作的創作者,鍾澍佳正是抱着這樣純粹的創作信念一步步扎實前行着。

鍾澍佳指出,年輕人十分容易存在一種「怕吃虧」的心態,但是實際上,保有「不怕吃虧」的心態才能夠使得自己的創作之路更加開闊。「也許你的idea講出來被人知道了,有可能會被抄襲,但是他抄不走你的腦子。」鍾澍佳表示他十分理解創意人才對於自己創意和想法的在意和保護,但是任何一項創意要從空中走向現實成功,都離不開收集經驗,「你需要有更多的經驗和數據,所以想法不能只是在腦子裏,必須講出來、寫出來,同時也要歷練自己的心態。」鍾澍佳回憶起年輕時他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便是曾志偉投來的橄欖枝,「我其實從他身上也學到了做這行一定要有更為開放包容的心態,不可以狹隘、閉塞。」

鍾澍佳透露,其實《新聞女王》的劇本雛形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構思和創作,「這個故事我是2003年左右創作的,為什麼過了這麼多年才拍攝,就是因為每個作品其實都需要一個實踐的歷練,等到合適的時機再拿出來結合當下的社會進行調整,最後就更有希望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作品。」鍾澍佳強調,「也許當時你並不知道自己寫下的故事是否會有好的結果,但請你一定要先創作。」鍾澍佳相信,好的作品跟觀眾見面需要好的時機,而創作者最重要的就是等待這個時機出現。因此在等待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放棄創作」。「作為創作者而言,付出一定在收穫之前。」他說。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