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西湖柳色新,珠江潮湧啟新程。4月19日,「百萬英才匯南粵」N城聯動春季招聘會(杭州站)將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青年人才的未來就是廣東的未來,「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以「粵聚英才、粵見未來」為主題,拿出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崗位,吸納100萬高校畢業生來粵就業創業,是廣東省着眼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奮力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作出的重要部署。
本次杭州站活動,由東莞市承辦,屆時將有超過200家用人單位提供超8000個高薪崗位。東莞產業實力強勁,產業鏈體系涵蓋34個工業大類,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高速發展,智能裝備、新材料等千億產業強勢崛起,半導體、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產業蓬勃生長,全國第四座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在松山湖先行啟動,濱海灣人工智能先行區加速騰飛,點燃灣區科創引擎,為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松山湖華為溪流背坡村(唐幸耀/攝)
來東莞 N個理由讓你「薪」動
眾所周知,「世界工廠」、「智造之都」等都是東莞的「雅號」,這裏聚集超過22萬家工業企業,來東莞,除了就業上崗,還可以實現科創夢想。
作為全國第四座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所在地,東莞以松山湖科學城、濱海灣人工智能先行區為雙核,打造「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產業應用」全鏈條創新生態。全球每四台智能手機便有一台「東莞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與千億級機器人產業協同發力,形成「智造磁場」。
拓斯達科技自主研發的X5機器人控制平台實現全鏈條國產化,墨現科技的「電子皮膚」觸覺感知技術突破國際壟斷,鼎泰機器人研發的螺紋磨床、內外圓磨床,解決人型機器人精密零部件加工難題,這些「硬核科技」不僅重塑產業格局,更成為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金字招牌」。
東莞以「機器人+」「AI+」等行動推動智能製造滲透至3C電子、新能源汽車、醫療等千行百業,2024年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29萬台,同比增長21.7%,為技術人才提供超2.2萬個高薪崗位,涵蓋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領域。
此外,東莞設立百億元智能機器人產業基金,規劃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園與濱海灣人工智能新區,聯動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培養卓越工程師,構建「產教融合」人才輸送通道。東莞市工信局數據顯示,2025年智能製造產業集群規模預計將突破2000億元,技術迭代與產業升級的雙向賦能,讓人才價值在「智造舞台」上充分釋放。
東莞企業研發的直驅型雙輪足機器人「刑天」(作者:張村城)
創業就業熱土 來東莞可以成就理想事業
東莞深諳「引才需築巢」,推出「安居樂業」大禮包:應屆生可享最高10萬元新引進補貼、最長15天免費住宿;創業者獲500萬元全額貼息貸款;青年人才公寓超4000套,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無縫銜接。
產業生態的「強支撐」更為創業注入信心。據東莞市人社局統計,2024年,東莞以「創業東莞」服務品牌為抓手,在全省率先探索創業擔保貸款財政全額貼息模式、創新開展咖啡創業實訓項目、升級打造針對創業成長期的品質創業提升訓練營,不斷優化創業創新生態,成功助力市場主體數量順利突破180萬戶大關,連續12年穩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東莞還通過「數字貸」貼息、中小企業轉型補貼等政策,助力企業「智改數轉」,2024年推動6407家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工業技改投資增長55.5%,為人才提供「技術紅利」與「職業藍海」。
青春活力之城 來東莞可以創造更多精彩
東莞以「年輕」為底色,常住人口平均年齡不到34歲,15—59歲人口佔比高達81.41%,居廣東省首位,夜間燈光強度全國第三,便利店數量居全國之首,被譽為「不夜之城」。《2024新一線城市魅力排行榜》中,東莞連續8年入選「新一線城市」,排名11位。
這裏既有OPPO工廠「10秒造一部手機」的智造速度,也有草莓音樂節、CBA賽事、國際咖啡節的潮流脈動;既有莞香非遺的千年傳承,也有「燒鵝配咖啡」的混搭創意。
年輕人才的聚集催生創新活力。長安鎮通過「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吸引南洋理工大學陳博士團隊等海內外高端人才落戶,校企聯合實驗室在微型伺服電機、機器視覺等領域取得17項技術突破;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六年間吸引150多位博士後陸續來到,成為實驗室建設的一股堅實力量,先後有88位博士後如期出站,博士後們在此流動不息,也在此拔節生長。
東莞正在以「青春磁場」激發人才創造力:僅2024年,東莞就新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6家、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3家,累計建設博士後平台103家,累計招收博士後1000多人。新設立省博士工作站29家,累計141個,引進博士6300多人,數量居全省前列。
東莞濱海灣「黃金海岸」
生態宜居之城
來東莞 你可以享受愜意生活
東莞,是一座被大自然偏愛的城市,綠色是美麗東莞的主基調。東莞的森林覆蓋率達37.4%,且擁有森林公園21個、濕地公園24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公園城市」。
放眼東莞,星羅棋布的森林公園、山水綠地、美麗鄉村,是城市聚才的「加分項」,也是生態人才的「大舞台」。1200多個城市公園,讓人才在奮鬥之餘盡享「慢生活」。東莞的空氣質量更是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20。(記者 冷運軍 通訊員 莞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