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圳:輪式機器人圓「深漂」智造夢
來源:香港商報    2025-04-03 11:46

【識港網訊】在深圳東北部的青山碧水間,龍崗區憑藉廣闊的發展空間溫潤着科技創新的土壤。這裏的高樓大廈間,繁忙的工業園區裏,到處流淌着創業者的熱血。工廠裏跳躍着智慧製造的音符,演繹着一曲波瀾壯闊的「創業」交響樂。在位於龍崗的產業創新重地寶龍街道,一台台高度智能化的無人車正從這裏走下流水線,用智能科技服務全球千行百業。從大型國有石化企業的高危巡檢機器人,到行銷歐美日韓的工業自動化底盤,從快遞公司送貨車,到科研機構的移動監測平台。這家創始於龍崗的無人車智能平台企業,正在成為模塊化智能底盤行業的「隱形巨人」。

微信圖片_20250402220034.jpg

2017年的夏天,南昌航空大學機械自動化專業畢業的‌伍龍輝,辭去了供職五年的吉利汽車工程師職位,選擇從浙江南下來到深圳創業。在龍崗一間窄小的合租房裏,伍龍輝與朋友們成立了深圳煜禾森科技公司,開啟了輪式線控機器人的創業夢!由於缺乏資金與市場經驗,最初的兩年時間裏,伍龍輝主要依賴承接自動化設備定製訂單,維持着企業的日常運轉。他坦言,深刻體會到了創業起步的艱辛。由於自主產品研發消耗了大量的資金,承接的訂單收入往往難以覆蓋。在最初的幾年時間裏,伍龍輝與幾名合夥人經常為企業下一個月生存而犯難。最困難的時候,他與合夥夥伴甚至一度停發自己薪資,保障企業運轉。

微信圖片_20250402220039.jpg

好在「事雖難,做則必成」,2019年就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伍龍輝團隊終於研發出第一代線控智能車產品,開始以輪式機器人的定位走向市場。在當時,全國的自動化車輛研發企業還相對稀少,智能化控制水平也較低。市面上大部分同類產品反應遲緩、車身抖動劇烈、損耗高能耗大,難以滿足專業客戶需要的平穩性與靈活性。這款具備汽車工業設計經驗的產品一經面世,很快受到了市場青睞。而一筆來自京東的智能物流車訂單,也讓伍龍輝與煜禾森科技走上了正軌。如今,企業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家專注於機器人移動平台研發與生產,為物流、安防、能源、農業等多個領域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的機器人平台供應商。

微信圖片_20250402220043.jpg

在煜禾森科技位於寶龍街道的生產基地,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熟練地組裝一台承載能力高達400公斤的危險氣體巡檢機器人。這款即將交付給大型石化企業的重型機器人,具備最新一代的四輪八電機全動轉向能力。車輛底盤上搭載有石化企業巡檢所需的氣體傳感設備、視頻監控設備、供自動駕駛的激光雷達設備等精密儀器。車輛平穩地行駛與轉向,保障着這款價值百萬的設備安全運轉!

微信圖片_20250402220048.jpg

據了解,煜禾森科技自主研發的「模塊化通用機器人底盤平台」是企業的核心產品。通過定製不同功能、尺寸的組件,就能快速為各行各業適配配送、巡檢、採摘等多種場景需求‌。通用平台技術不僅降低了各行各業單獨開發機器人的成本,還提升了場景應用的靈活性。目前,企業的多款產品覆蓋物流、消防、能源巡檢、危化防爆等場景,合作客戶超過60家,包括國家電網等大型企業‌,是名副其實的智能機器人產業鏈「隱形巨人」。在技術創新驅動下,這家龍崗企業還積極助力智能產業升級,為水下機器人同行提供核心運動控制技術‌。目前,公司研發團隊佔比達50%,成員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中航工業等知名機構,擁有50餘項專利技術‌。同時,還與南昌航空大學、南京森林警察學院等院校建立產學研基地,推動技術成果轉化‌。

微信圖片_20250402220155.jpg

作為龍崗區機器人產業代表企業,煜禾森科技積極參與多項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2025年初,公司推出「無人車液壓制動手動泄壓裝置」專利技術,進一步強化深圳機器人產業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力‌。而作為擁有全國最完善機器人產業鏈的城市,龍崗區的企業扶持政策,也給煜禾森科技這樣的創業公司的發展提供了不少助力。當企業發展空間遇到了瓶頸,社區街道積極協調安置到寬敞的產業空間。員工房租生活開支壓力大,龍崗迅速開闢綠色通道,為企業人員申請居住空間快速辦理入戶。

煜禾森科技的發展正是近年來,深圳龍崗區機器人產業呈現出「群星閃耀」的範例。憑藉技術積累與場景化創新,龍崗正成為全國機器人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的標桿。據龍崗區工信局最新數據顯示,全區目前已聚集超2700家智能產業鏈企業,2023年核心產業規模突破4000億元。在「創新雨林」人才計劃支持下,政府推出「初創企業百萬禮包」,涵蓋設備共享、人才安居等48項精準服務。全球首個AI芯片設計「雲試產」平台落地華為,創業者憑算法專利即可獲得無抵押貸款,政策紅利正轉化為創新動能。

寶龍智造產業鏈共榮 頭部企業與獨角獸共舞‌

作為龍崗區「一芯兩核多支點」區域發展戰略中的「東核」(低碳智造核),寶龍街道緊抓政策機遇,發揮產業優勢,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開足馬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在寶龍科技城的比亞迪全球研發中心,新能源電池產線每4秒下線一個智能模組,而3公里外的精鋒醫療手術機器人已進入國內800家三甲醫院。這裏形成了獨特的「創新共生」模式:華為5G技術賦能中廣核數字核電站,雲天勵飛視覺算法驅動煜禾森巡檢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享28個開放式研發平台。今年,寶龍街道新引進的12家「小巨人」企業,更填補了當地智能傳感器、工業軟件等關鍵領域空白。

從「世界工廠」到「智造中樞」,龍崗區智能產業年增速連續五年保持18%以上。如今,龍崗正以每平方公里創造10.8億元智能產值的密度,日均誕生12項智能領域專利的速度,在這片368平方公里的土地商構築全球智能產業高地。 (記者 李溪)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