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岑健樂、周曉菁、馬翠媚)香港進一步完善金融基建,港交所正籌劃設立退市股票後場外交易機制(OTC),讓投資者可將已退市的股票出售,彌補部分損失。彭博昨日引述消息人士稱,計劃中的港股退市OTC與美國的「粉單市場」(Pink Sheet Market)相類似,但本港的OTC平台與美國的也有很大區別,特別是不允許任何新股上市或籌資活動,也不設「重生」(重返主板)機會。消息指,本港的OTC平台初步構思允許散戶參與,將引入莊家作交易配對及採取「買者自負」原則。

消息人士表示,港交所與證監會經初步諮詢市場後,已開始規劃有關機制,惟目前仍處初步階段。報道稱,本港的場外交易機制不設集資功能,惟若機制發展成熟,不排除會擴展至未上市證券範疇,同時亦會限制股份宣傳推介。有市場人士則指出,自從2019年10月,港交所收緊「借殼」上市規則後,殼股價值大幅下降,令部分小型股的大股東放棄維持上市地位,使近年本港因長期停牌而除牌的公司急升(見表),由2018年的4間,到2019年的19間,2020年更升至31間,而最近5年的數字一直維持高位。不計及私有化案例,2024年除牌港股便達32家,涉及總市值約177億港元。
收緊「賣殼」致退市公司急增
單是今年首季,就有8間公司被強制除牌,而目前面臨除牌風險的上市公司,估值總計逾190億元,當中主要原因包括未能公布財報,或不能維持公眾持股量等因素,而遭長期停牌。根據現行條例,一般而言,停牌至除牌的時間視情況而定,但上市公司持續停牌18個月(主板)及12個月(創業板),且在期內未能提交可行的復牌建議,將需要除牌。
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因為受疫情打擊,而未能刊發財報,也是近幾年除牌公司數目大增的另一原因。以今年為例,港股2024年業績披露期已結束,但有逾60隻股份近日公告稱,公司需延遲刊發去年全年業績報告,股票自4月1日起停牌。據統計,港股截至昨日,有近140隻股份停牌,其中逾60隻是因為延遲刊發去年業績報告而要停牌,包括有恒大汽車(0708)和新城悅服務(1755)等股份,以及恒大(3333)等至少8家內房企業。
事實上,本港市場對公司除牌的安排,一直困擾着小股民。股民因為公司除牌,令手上股份變成「私人企業股權」,既不能在二手市場脫手,公司大股東也甚少會主動回購,更莫論派息分紅,持股可謂立變「廢紙」。有市場人士曾經建議,應對除牌公司的配套,例如上市公司一旦被除牌,大股東需要以某一訂價,回購小股民手上股份,又或者港交所設立OTC市場,讓手持退市股份的股民,仍然有個出貨路徑。
禁籌資推介 無重返主板機會
財庫局局長許正宇上月中在立法會上表示,上市公司一旦陷入長期停牌或除牌,將導致投資者無法有效退出。根據當局初步構想,OTC平台將開放散戶參與,並引入莊家提供流動性支持。他也提到,該平台不允許新股上市,交易範圍僅限已在港交所退市的股票,排除其他市場退市的證券,亦不提供重返主板的途徑。
他稱,場外交易平台會嚴格實行「買者自負」機制,禁止任何形式股份推介,如果有證券從業員主動建議投資,亦需承擔相應責任。許正宇說,現計劃由港交所負責運作,預期不作為盈利性業務。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早前亦就此表示,對有關機制持開放態度,除了長期停牌公司,是否將未上市公司納入OTC平台內,亦是探討的方向之一。
德勤:五大利好促新股來港上市

中央政府持續推出措施支持內地經濟增長,加上內地人工智能企業DeepSeek帶動投資港股的熱情,共同推動香港新股市場進一步復甦。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昨日公布,今年首季香港錄得15隻新股上市,合共集資182億元,總集資額排名全球第四,新股宗數與集資額分別按年上升25%與287%。該行總括有五大利好因素促進新股來港上市,料香港今年將有80隻新股上市,總集資額約1,300億至1,500億元,令香港晉身全球IPO三甲。
基金重新部署投資香港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昨表示,未來香港新股市場將受到多項正面因素推動,包括:一是DeepSeek觸發市場對內地企業估值重估,促使之前低配內地與香港股票的基金重新進行投資部署,令資金持續流入港股;二是近年港交所持續優化新股市場,包括降低A+H上市的市值及持股要求,便利A股發行;三是中證監亦優化境外上市備案審批流程,相信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將持續帶動本港新股市場;四是中美地緣政治關係緊張,或會吸引更多中概股回流香港上市,推動未來數季的香港IPO市場表現持續向好。
至於第五是近期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引進更多內地與海外的重點企業,歐振興認為這些舉措將催生另一批有上市意向的公司,特別是來自科技及創新行業的企業。他解釋,隨着內地企業不斷部署「走出去」,他們有機會選擇透過香港資本市場進行集資,將企業做強做大,因為相對於海外交易所而言,香港資本市場對中資企業較為友善,相信內地企業較能適應。
料全年有80隻新股上市
據德勤統計,今年首季香港集資金額182億元,排名全球第四。歐振興稱,現時申請到香港上市的公司很多,當中一隻超大型新股預計最快今季登場,該行現階段維持早前對今年香港新股市場表現的預測,即年內約有80隻新股上市,合共集資約1,300億至1,500億元,包括有4至5隻集資超過10億美元(折合約78億港元)的大型新股。年內預計亦會出現高達百億港元級別的IPO在港上市。他相信,今年香港新股集資額有力爭取排名全球首三位。
港大料香港本季經濟增長至2.5%
香港大學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昨日發表宏觀經濟預測,去年香港經濟增長由上半年的2.9%放緩至下半年的2.2%,全年錄得2.5%增長;今年第一季香港經濟增長料為1.6%,反映中美貿易不確定性進一步升溫帶來的負面影響,但預計第二季實質GDP增長至2.5%。
該所亞太經濟合作研究項目發表「香港宏觀經濟預測」報告指,美國向多國開徵關稅將拖累環球經濟增長,令香港外部需求面臨嚴峻挑戰。今年香港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本地需求,儘管本地消費結構轉型及跨境消費增加對香港經濟帶來影響,溫和通脹及利率下降為第二季本地私人消費開支提供上升動力,預計將由首季預測的按年上升0.3%加快至1.9%。
此外,第二季貨品出口料由跌轉升0.5%,進口亦由跌逾1%轉升逾1%。投資預測則由上升0.7%,改善至1.7%。至於失業率在第一和二季預計維持在3.2%水平。
全年經濟增長料3%
港大又預計,香港今年全年經濟增長將介乎2.5%至3%,與今年1月發布的預測一致。特區政府預測全年增長介乎2%至3%。
財庫局年內制定家辦稅務優惠

香港正力爭成世界財富管理樞紐,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的施政報告定下目標,冀2025年底前引入200間以上家族辦公室(家辦)。財庫局局長許正宇昨日表示,截至今年2月底,投推署的家辦團隊已協助逾160間家辦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為繼續吸引環球資金來港,他預告政府年內將就有關基金、單一家辦和附帶權益的優惠稅制建議去制訂具體方案,明年會把立法建議提交立法會審議,如獲通過,有關措施可於2025/26課稅年度起生效。
最快2025/26課稅年度起生效
許正宇昨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表示,立法會2023年中通過《2022年稅務(修訂)(家族投資控權工具的稅務寬減)條例草案》,由單一家辦在港管理,並符合2.4億元的最低資產門檻及實質活動要求的家族投資控權工具,其合資格交易可獲豁免繳付利得稅,而最新財政預算案提出將進一步優化有關基金、單一家辦和附帶權益的優惠稅制建議,包括拓寬免稅制度下「基金」的定義、增加基金及單一家族辦公室享有稅務寬減的合資格交易種類、優化私募基金分發附帶權益的稅務寬減安排等,政府已就優化優惠稅制的措施完成業界諮詢,料將於年內制訂具體方案。
許正宇亦引述,投推署委聘顧問去年3月公布研究結果,估計在2023年底有約2,700間單一家辦在港營辦,當中逾半由資產超過5,000萬美元(折合約3.9億元)超高淨值人士成立,同時投推署的家辦團隊自2021年6月成立至今年2月底已協助逾160間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包括98間單一家辦及63間聯合家辦。而現時有約150間家辦表示正準備或已決定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逾半來自中國內地及台灣。
年底前吸200間家辦料可超標
許正宇早前接受訪問時表示,對年底前引入200間以上家辦的「任務」,預料可超額完成目標。他又提到,已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的超過160間家辦中,約四分一與過去兩屆「裕澤香江」高峰論壇直接有關,未來會繼續舉辦這個專門為超高淨值人士而設立的論壇。而第三屆「裕澤香江」高峰論壇亦在上周圓滿完成,共吸引逾130位來自內地、亞洲、歐洲、美洲、中東的家辦決策人和家族成員匯聚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