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陳茂波:港股兩個半月升逾25%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5-04-01 11:15

【識港網訊】(香港文匯報 記者 周紹基)國務院總理李強本月初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支持香港及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上周舉辦了連串金融盛事,吸引數以萬計來自世界各地的財金界人士與會,進一步深化了香港與國際間的了解與交往合作。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周穿梭不同場合接觸不同地方的國際投資者,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形容,不少國際投資者予他最深的印象是「驚執輸」,他們對投資內地、投資香港,態度轉為積極正面,表明擔心自己的投資配置「低配」了,希望追回來。在外資熱烈追貨下,港股兩個半月升逾25%,市值增7.25萬億元。

陳茂波表示,「多名盛事與會者都對我說,覺得今年來到香港,整個市面都興旺返,外國客人也增加了,連各類金融機構對本港也增加了積極正面的評價。」從近月港股愈升愈有,亦可見各路外資熱烈追貨情況。恒指由今年1月13日低見18,671點,但其後1月底DeepSeek-R1橫空出世,大市即見起動,至3月19日高見24,874點,大升逾33%,大市近日雖然回落,但截至上周五仍錄得25.47%升幅。

港股市值兩個半月大增22%

陳茂波說,不少國際投資者「驚執輸」,對投資內地、香港的態度轉為積極正面,
表明擔心投資配置「低配」了,希望追回來。
圖為上周三在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金融和貨幣系統諮詢委員會2025研討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興偉 攝)

港股市值亦由1月13日的約33.23萬億元,增至上周五(3月28日)的約40.48萬億元,大增21.82%或7.25萬億元。

上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城市同時有多個金融盛會舉行,除了政府主辦的活動外,還有一些大型金融機構舉辦的活動,陳茂波每日都到訪多個不同場合,總括來說,發覺外國參會者對香港及內地的看法大幅轉為正面,氣氛亦相當積極。

陳茂波認為,本港股市近兩個月來的暢旺,也有助拉動了整體氣氛更積極,今次與他接觸的金融領袖中,有來自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家族辦公室等的基金經理,他們給陳茂波最深刻的印象是「驚執輸」,不少人後悔低配了中國資產,希望要追回來。

今年擬赴東南亞中東等招商

他說:「早兩年,因地緣政治等種種原因,促使基金經理的投資組合中,都傾向低配中資股,但如今發覺DeepSeek推出後,原來內地科技業發展這麼強勁,加上內地房地產市場及地方債等以往令人擔憂的問題,現在又處理得不俗,至少是可控範圍之內。」

此外,內地去年經濟平穩增長,國家亦推出多項政策刺激消費,生產、出口也在努力適應挑戰,例如部分內地企業的供應鏈搬到了境外作布局,又進一步提升了內地經濟發展力度與韌性。

除辦金融盛事吸引國際投資者親身來港了解情況,特區政府近年也頻繁主動到海外宣講香港優勢及招商引資,並取得豐碩成果。2024年政府共協助539家境外企業在港開業或擴張業務,年增41%創新高。這些外企落地後帶來6,864個職位,按年增逾67%;帶來的總投資677億元,亦創新高,按年增10%。外企主要來自內地,其次為美國、法國、英國及新加坡。他表示,今年一定會繼續四處招商引資的工作,具體計劃包括會再到中東及東南亞,另外歐洲行程也在策劃中,這三地都是本港重點鞏固與開發的市場。

外資有信心:逾15萬億投港

陳茂波在專訪中表示,本港未來發展的重點就是加強內聯外通,幫助國家在這裏匯聚資金和人才,「即使近年面臨地緣政局風險,但歐美市場對香港仍然是重要的,所以我們要不斷跟他們交往,特別是很多時候外邊對內地及香港的情況,了解得未必很全面,甚至因為某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作出不公道的報道,令他們對我們有所誤會。」面對外媒的抹黑,應如何才能釋除外國對香港的疑慮呢?陳茂波直言:「很簡單,我們只需讓數字與事實說話。」以資產管理、財富管理行業為例,本港目前管理的資產達到4萬億美元(約31.2萬億港元),當中一半以上的資金(即逾15萬億元)來源地是香港及內地以外的地區,這很好地說明外國大量資金對本港的信心。

「經營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的歐美大型金融機構,其實都一直在港擴充業務,租更多的地方、請更多員工。最後是我們的股市最近暢旺,其實主要參與的資金仍是來自歐美,而且比例相當重,單是這些數字就可以讓外國友人了解實況。」他說。另方面,香港的法治制度仍在全球前列,終審法院有6名海外非常任法官,全部來自普通法區,包括來自澳洲、英國等英聯邦國家。「試問全世界有哪個地方會有此安排?」

守穩金融安全 謀求做大做強

陳茂波形容,現在是不平凡的時刻,全球過去在世貿組織(WTO)框架下自由貿易,到如今走向單邊主義。他認為,這個局面還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但他相信,凡是有「危」便會有「機」。香港首先便是守穩金融安全,特別是目前美國貿易政策經常改變,難免會引起金融市場波動,守穩本港金融安全至關重要。過去多年來,香港已建立巨大的緩衝,例如本港外匯儲備逾4,20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本港貨幣基礎的1.7倍,可謂相當龐大。

第二是本港有效及實時的監控和監管,「本港的監控制度持續確保金融市場正常運作,雖然港股有一定數量的沽空額,但沽空的情況當局一直有掌握,沒發現有異樣情況。」市場不單只論安全,也要講發展,要安全地發展才可做大做強。「IPO的發展當然重要,我們一直在研究怎樣進一步完善整個上市機制,例如正研究如何推低交易成本,包括可否改革買賣股票手數來提升股市流動性,有助吸引更多其他地方公司來港上市。」另外,除了固有的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外,本港在綠色可持續金融的發展也是亮點,目前本港位列亞洲第一。

內地在綠色轉型方面,未來需要很大量資金,他認為香港在這方面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此外,本港的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亦是另一個發展空間。

指樓市風險可控住 宅地不急推售

陳茂波預期,隨着息口穩定及趨向減息,加上嚴控住宅土地供應,
市民將恢復買樓的意慾。圖為大埔新盤上然上周六銷售情形。(香港文匯報)

今年全國兩會,「穩住樓市股市」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香港特區政府於上月發表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也提出多項房地產政策,與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一脈相承。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坦言,特區政府一直留意樓市變化,不急於出售住宅用地,而是按市況有秩序地推出來,讓市場可以消化。

他解釋,樓市過去的狀況只是市民判斷樓價「未跌定」,故寧租不買,但單從租金持續上升的現象可見市民仍有居住需求,目前樓市的風險屬可控範圍,並向買家大派定心丸:「未來隨着息口穩定及趨向減息,加上特區政府嚴控住宅土地供應,市民將恢復買樓的意慾。」

近年香港樓市持續下行,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一二手買賣登記由過去年均約6萬宗,減至近3年每年僅4萬至5萬宗。上月出爐的2025年財政預算案也提出多項房地產政策,包括將400萬元以下物業印花稅劃一降至100元;私人住宅單位未來5年的平均每年落成量估計逾1.7萬個,較過去5年的平均數減少約8%;以及來年推8幅住宅用地,不會推售商業用地。

市民心理:莫買當頭跌

陳茂波分析多項數據指出,去年與前年的一二手樓盤成交量分別約5萬宗及約4萬宗,較過去10年的平均數低,他指出成交量較低的主因是利息處於高位,以及市民普遍存在「寧買當頭起 ,莫買當頭跌」的心理,「當見到樓市下調時,一般都不敢入市,想再看準些,有需要就先租樓。」因此,去年的租務市場與買賣市場背道而馳,租金上升反而買盤樓價回落,「換句話說,居住需要是存在的,但大家睇唔通又驚市況未跌定,就先不入市。」

部分過江龍會轉租為買

陳茂波從市場供求、息口等宏觀角度分析指出,樓市正逐步趨向穩定。他指出特區政府不會急於出售住宅用地,而是按市況有秩序地推出來,讓市場可以消化。他估計未來隨着息口趨向穩定,甚至開始減息,市民的買樓意慾會恢復過來。另外,從2022年12月底至今年2月底,共有約19.6萬名人才透過不同的人才計劃申請來港,「他們抵港初時大多數是租房住,但相信未來部分人會轉為買樓。」

陳茂波說,希望樓市能夠平穩發展,現時市場風險可控,「例如斷供比率低,僅約0.1%」,且就業市場失業率較低,統計處最新數據亦反映打工仔收入有所增長,「整體而言,市場是有秩序地恢復到較平衡的狀態。」

除了樓市給予市民信心,陳茂波指政府近年發行零售債券予市民認購,且獲派利息較給予機構投資者認購的還要高,「明白很多市民想找一些穩當的投資工具,政府發債大家會較有信心,所以息口高一些,市民得益也多一些。」

他提到,向市民發債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希望市民透過認購過程了解發債的用途,例如什麼是北部都會區發展,「這樣也可提高社會對政府發展項目的認識和支持。」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