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小靈通】港澳代表委員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上層樓
作者:王承昊、李寒芳、孟佳   來源:新華社    2025-03-11 10:17
【識港網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粵港澳大灣區自建設以來,區域內各地優勢不斷融合。

【識港網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粵港澳大灣區自建設以來,區域內各地優勢不斷融合。正在此間參加全國兩會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認為,大灣區發展成果不斷湧現,正朝著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品質發展典範目標闊步邁進。
政府工作報告連續9年關注粵港澳大灣區,今年報告中更是對大灣區發展提出了提升「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的進一步要求。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6周年之際,兩會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代表委員們圍繞大灣區如何更好打造「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積極建言獻策。
「從根本上說,大灣區要努力實現更高程度的一體化。」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說,這需要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流通,以及灣區內機制體制的銜接。「補齊相關短板,大灣區就能發揮更大作用。」
港珠澳大橋客流車流頻創新高、廣深港高鐵建成通車、世界級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開通。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吳志良認為,近年來,大灣區城市群基礎設施「硬聯通」為區內一體化發展暢通了大動脈。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呂耀東期待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更好「雙向奔赴」。他建議,應繼續提升通關便利度。
代表委員們還建議,在規則機制「軟聯通」上精准發力。吳志良認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可向三方面努力:加速規則銜接、暢通要素流通、補齊協同機制。
陳勇長期關注港澳律師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執業試點。他說,港澳律師熟悉普通法系和葡語系國家的法律,能打破粵港澳三地法律體系相異而帶來的服務壁壘,有利於推動國際商貿高品質發展。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文穎怡認為,香港需進一步發揮「超級連絡人」角色,善用「一國兩制」優勢及海外商業網絡和國際化專業服務團隊,與內地民營企業打造更多中國品牌。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被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評為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全國政協常委施榮懷認為,創新已成為大灣區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大灣區內部的產學研合作需加速推進。
香港高校資源豐富,但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產品、服務的能力仍有待提升。施榮懷表示,大灣區內深圳、廣州等地高新製造業發達,香港可與這些地區加強合作、強強聯手,將基礎研究高效轉化為創新成果。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何敬麟建議,推進完善跨境產學研合作機制,將澳門財政儲備轉化為創新催化劑,更大力度支持內地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
何敬麟認為,大灣區需要在人才引進政策上作出更多創新,特別是科技領域高端人才和創新型團隊的引進和培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瓊期待將香港打造成高端人才聚集地,並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對接,建立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機制。
今年春節期間,港澳居民來內地260多萬人次;去年內地旅客前往香港達3400萬人次,前往澳門近2450萬人次。吳志良認為,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已經形成,“希望灣區百姓繼續拉近心靈距離,把整個大灣區都當作我們共同的家”。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吳小麗表示,澳門社團在居民溝通和服務方面具有良好基礎和實踐經驗,建議用好相關經驗,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注入多元力量,為澳門居民搭建融入內地的橋樑,實現更深層次的社會融合與共同繁榮。
王承昊、李寒芳、孟佳

责任编辑:zhan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