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小靈通】華南地區首次發現賴氏龍類恐龍化石 距今約7000萬年,成年後體長可能超過10米
作者:魏夢佳   來源:深圳新聞網    2025-02-14 10:28
【識港網訊】中外科研團隊日前宣稱,此前在廣東省四會市太平崗地區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屬于距今約7000萬年的賴氏龍類恐龍。

【識港網訊】中外科研團隊日前宣稱,此前在廣東省四會市太平崗地區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屬于距今約7000萬年的賴氏龍類恐龍。據悉,這是賴氏龍類恐龍化石在華南地區的首次發現,也是截至目前其在東亞地區最南端的記錄。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國際古生物學學術期刊《曆史生物學》。

鴨嘴龍類恐龍因長着如鴨子一樣的扁平嘴巴而得名,具有強大的咀嚼能力,是繁盛于白垩紀的植食性恐龍族群,賴氏龍亞科是其優勢類群之一。賴氏龍類恐龍通常具有奇異的「頭飾」,是由拉長的中空鼻骨組成。科學家判斷,這種「頭飾」可能會發出類似小号等樂器的聲音,用于成員間的交流。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四會市博物館等中外專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對廣東四會發現的賴氏龍類恐龍化石研究時發現,化石呈現典型的鴨嘴龍類特征。成果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課題組博士生王董浩介紹,該标本椎體未完全愈合,處于亞成年階段,估計其全長約8米,成年後可能超過10米。

科研團隊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此次發現的四會賴氏龍類恐龍化石與北美地區所發現的賴氏龍族親緣關系接近,這可能表明該類群在白垩紀晚期從北美經白令海峽遷徙至亞洲。「這是賴氏龍類恐龍在華南地區的首次發現,也是晚白垩世北美恐龍擴散至中國南方地區的重要證據。」邢立達認爲,該化石标本不僅對于生物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研究白垩紀末期大滅絕前不同地區生态情況的寶貴材料。

责任编辑:l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