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港小靈通】廣東佛山:大灣區百萬遊人元宵「行通濟」
來源:深圳新聞網    2025-02-13 10:21
【識港網訊】「行通濟,冇閉翳。」元宵節的佛山,張燈結彩、熱鬧非凡。行通濟大型民俗活動迎來了高峰期,活動現場的人潮綿延不絕,大家舉着風車、拎着生菜,帶着美好祝願滿心歡喜走過通濟橋。  

【識港網訊】「行通濟,冇閉翳。」元宵節的佛山,張燈結彩、熱鬧非凡。行通濟大型民俗活動迎來了高峰期,活動現場的人潮綿延不絕,大家舉着風車、拎着生菜,帶着美好祝願滿心歡喜走過通濟橋。

「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傳承400多年的傳統民俗活動。每年的元宵期間,過百萬市民遊客舉着風車、提着生菜走過通濟橋,祈求新一年國泰民安,家庭幸福,這便是行通濟「通濟天下」精神的生動體現,它已成爲大灣區元宵節期間最盛大的民俗活動之一。

從白天到入夜,絡繹不絕的人群浩浩蕩蕩地通過「通濟橋」牌坊。放眼望去沿途盡是金光閃閃、轉個不停的風車,寓意着來年順風順水,萬事勝意。來自波蘭的外籍教師Anna Filipowicz今日與一群小學生前來參與體驗「行通濟」活動,她表示:「參加佛山的‘行通濟’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人山人海的場面,燈籠、風車和祈福的氛圍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這将成爲我畢生難忘的一個美好回憶。」

中建四局華南公司佛山分公司還專門組建了3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員工,一起前來「行通濟」,黨委書記、總經理高浪表示,佛山這座城市很好地保留傳承這項延續數百年的民俗活動,場面非常壯觀。大家互相鼓勵、互相祝福,走過通濟橋時,不僅是對個人新年的祈願,更是對團隊和公司未來的美好期盼。這種團結一心的感覺,讓人充滿力量。

據記載,通濟橋始建于明代,最原始的通濟橋,乃明朝時由鄰近鄉民籌資興建的一條木橋。曆經多次重修,至明朝天啓五年(1625),明朝戶部尚書、鄉人李待問回到佛山後,見此橋年久失修,于是倡議用木石參半的方法修橋,這樣既能使橋結構雄偉堅固,又不至于阻塞下遊的流水,利及衆人,大大解決了商客帶貨通行的難題。第二年建成并取名「通濟橋」,寓意「橋以通濟名,必通而後有濟也」。

由于通濟橋橫跨佛山湧,是通往順德、番禺的必經之路,是佛山商貿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爲祈求來年生意順利,便行通濟橋讨個好意頭,每逢正月十六,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着風車、搖着風鈴、提着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家宅平安,一帆風順,後來漸成習俗,并衍生出這句耳熟能詳的「行通濟,冇閉翳(粵語中的‘閉翳’指煩惱、憂愁)」的俗語。

歲月變遷,昔日通濟橋已蹤迹難覓,使年年「行通濟」徒有其名。2001年,佛山市順應民意,籌資重修通濟橋。修複後的通濟橋,建築更加優美、文化底蘊更加深厚。佛山人特有的儀式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至正月十六行通濟橋,人手一個風車,一顆生菜,穿過「通濟」大牌坊,寓意事事順利,引财歸家。

「行通濟,無閉翳」,寄托了廣大人民群衆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願。随着時代的發展,行通濟不斷加入新元素,例如「元宵公益慈善文化人人行」等活動爲其注入新内涵。使其由傳統的祈福活動,變成佛山民俗文化的展示窗口、強有力的公益品牌,更成爲佛山人的城市精神符号。

责任编辑:l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