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雙鐵線」保護城市生物繁衍生息 「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深圳答卷
作者:竇延文   來源:深圳新聞網    2023-05-24 10:18
今天是第23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是維繫地球健康、人類福祉和經濟繁榮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在經濟快速發展40多年裡,深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高度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深圳這座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繁華都市,紅樹林水岸萬鳥齊飛,一些曾經「消失」的物種重新回歸,繪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與自然共生共融的美麗畫卷。

近日,在位於大鵬半島楊梅坑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綠地上,廣東省深圳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人員發現了豹貓白天出沒的蹤跡。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深圳在白天發現豹貓的案例。去年在深圳灣公園就曾出現豹貓在水中行走,引發全市關注;今年5月,有市民在暴雨後的大沙河救助了豹貓幼仔。作為多在夜間活動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豹貓頻繁在白天現身活動,表明其身處的生態環境日趨友好,是深圳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的一個生動例證。

今天是第23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是維繫地球健康、人類福祉和經濟繁榮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在經濟快速發展40多年裡,深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高度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深圳這座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繁華都市,紅樹林水岸萬鳥齊飛,一些曾經「消失」的物種重新回歸,繪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城市與自然共生共融的美麗畫卷。

入選全球首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深圳是地域最小的超大城市,陸域面積只有19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1766萬,GDP達到3.2萬億元。在深圳,一面是高樓林立、人口密集、產業集聚的大都市,一面是自然野趣、生靈萬物棲居的繽紛領地。一方面,生境多元。山水林田湖草海要素齊全,既有森林草地河流水庫,又有濱海岩岸沙灘,也有灘塗濕地和鹹淡水交匯入海口,多樣的地形地貌為生物提供了多樣的棲息地,其中森林生態系統占陸域面積約為44%,濕地生態系統占陸域面積約為4%,位居國內超大城市前列。另一方面,物種豐富。記錄維管植物2173種,本土陸域野生脊椎動物651種,以深圳命名的野生動植物20餘種;每年約有1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鳥類種數約占全國的1/4;一些曾經「消失」的物種,如歐亞水獺、水蕨、唐魚等重新回歸。

深圳在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的這些成效,也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宣佈在深圳建立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此外,深圳還連續受邀參加COP15兩個階段會議,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點贊深圳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深圳獲得全球首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並加入「自然城市行動平臺」。

「雙鐵線」管理有效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

繼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後,深圳再添 「國際生態新名片」——榮獲「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並入選「自然城市行動平臺」。深圳接連斬獲國際殊榮的背後,是全市上下始終堅持生態優先,高度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結果。

近年來,深圳堅持以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為抓手,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深圳開展了獨具特色的探索。

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深圳通過法規、規劃和考核手段持續加速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在立法方面,出臺《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設置「生物多樣性保護」專章,上升到法規高度。在規劃方面,在全省率先出臺生物多樣性保護三年行動計畫,設置6大優先領域、17項行動、63項具體任務和36個重點專案。在考核方面,率先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政幹部任免獎懲的最大考核項,引導黨政幹部樹立「綠色政績觀」,被新華社譽為「生態文明第一考」。

率先構建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生態空間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維持的基礎,深圳充分利用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國土空間規劃三大手段最大化保障生態空間。在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方面,深圳建設了27個自然保護地,其中陸域自然保護地面積477平方公里,面積占比24%。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面,在全國率先將近50%的市域面積劃入基本生態控制線,在此基礎上,堅持「應劃盡劃、能留則留」,又將24%的陸域面積和19%的海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雙鐵線」管理,生態系統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實施山海連城計畫,發佈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打造「一脊一帶二十廊」的全市魅力生態骨架,形成藍綠廊道織網的公園城市總體佈局結構。

科學實施特色生境和重點物種保護。「生物多樣」需有多樣的生境和多樣的物種。在特色生境方面,建立梅林水庫仙湖蘇鐵自然保護社區,對野生仙湖蘇鐵實施搶救性保護;建立我國唯一的古銀葉樹濕地園,就地保護世上迄今發現最完整、樹齡最大的天然銀葉樹群落。在重點物種方面,建立國家蘇鐵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國家蕨類植物種質遷地保存中心、全國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和唯一國家級基因庫,不斷完善物種保育體系。

常態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生多樣物性調查監測評估,逐漸形成全域5年一次、重點區域一年一次的常態化生態調查評估機制。2008年起,每年開展生態資源狀況評估;2017年起,五年開展一輪系統全面陸域生態調查評估,摸清生態家底;2018年起,每年兩次對全市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進行全覆蓋監測;2022年起,每年開展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特別是,去年深圳揭牌成立了全國生態環境系統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大大提升野外調查監測評估能力。

積極搭建自然教育與公眾參與體系。深圳秉持「以一群人帶動一座城」的理念,通過志願活動凝聚起生物多樣性保護廣泛力量,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正不斷增強。一方面,率先構建自然教育服務體系。累計創建38個自然教育中心、22所自然學校,依託中心和學校的生態教育資源,攜手環保志願教師隊伍向公眾傳播生物多樣性理念。去年,依託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和華僑城濕地公園建立的自然教育中心榮獲全球首批《濕地公約》濕地教育中心星級獎。另一方面,培育生態環境保護民間力量。作為「志願者之城」,深圳擁有環保組織141個,環保志願者達18萬人。

加快打造「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城市生物多樣性是連接人與自然環境的重要紐帶,蘊含著無窮的價值,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深圳將圍繞「昆蒙框架」的願景與目標,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實施山海連城綠美深圳行動,高標準籌建國際紅樹林中心,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