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人才隊伍是基礎,科技創新是關鍵。”11月12日,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人才與智力交流會舉行“名校校長論壇”。
論壇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人才隊伍建設”為主題,多位國內外海洋領域的專家圍繞海洋发展戰略和專業人才培養等話題展開探討。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11/1-48.png)
跨學科協同培養專業人才
在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看來,深圳在海洋產業发展、海洋科技創新等方面具備較好優勢,當前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下,更要繼續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海洋教育特別是海洋高等教育的水平和高層次海洋人才匯聚能力,為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關鍵支撐。
深圳應具備什麽樣的海洋人才隊伍?於志剛認為,海洋涉及的學科眾多,除了海洋科學、海洋技術等海洋類人才專業外,還需要有電子信息、大數據、人工智能、國際政治、文化產業等一批學科專業為海洋事業发展“護航”。
於志剛建議,要突破傳統的圍繞學科專業建設的模式,采取“混合模式”,通過跨區域、跨學科、跨界協同培養的方式,在全球合作中孕育產生高層次覆合型海洋人才。他還建議,深圳要建設“新型海洋大學”,面向未來產業和長遠发展,設置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商學院、海洋文化等學科專業。“要從研究生教育機構、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的緊密結合入手,在科教、產教融合中培養一流海洋人才。”
設立海洋教育和人才培養基地
深圳如何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連海事大學副校長趙寶剛認為,應在推進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上发力。具體而言,要圍繞深海、綠色、安全、智能等,推動海工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商務醫藥、海洋資源開发等新興產業加速发展;瞄準全球海洋科技創新高地,充分利用已有的產業優勢,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標準制定、產能合作、市場拓展、人才服務等方面全鏈條規劃海洋科技創新體系。
“深圳航運經濟发達,人才需求量大,特別是高素質行業人才存在較大缺口。”趙寶剛認為,設立船員及航運人才培養基地,是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需要。他透露,該校計劃將大連海事大學深圳研究院建設成海洋教育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並著力培養船舶經紀、航運保險、航運金融、航運法律仲裁、海事咨詢等行業專業人才、管理人才等。
加快突破海洋關鍵技術
談及人工智能如何更好應用海洋科技創新发展,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Otthein Herzog認為,深圳應在基礎研究加大投入,加大科研人才培養力度。他建議,聯合德國海洋相關科研機構、深圳海洋企業以及本土大學,為深圳人才的培養建立相關平台。
廣東海洋大學海運學院院長賈寶柱則從海空、海面、海岸、海下、海底等方面分享了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的思考。例如在海空領域,可重點圍繞海洋監測領域、海洋信息獲取、海洋信息應用等方面需求推動創新;在海面領域,重點圍繞海洋資源開发利用、海洋調查測繪、海洋交通運輸,突破海洋平台,智能船舶,高性能船等關鍵技術。此外,極地船舶、超大型液化石油氣運輸船、科研船、調查船、勘探船等新型特種船舶的研发、設計、生產等問題,也是未來的關鍵技術之一。
原文鏈接:http://szsb.sznews.com/PC/layout/202011/13/node_A02.html#content_947431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