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2018年11月,港鐵(066)公布批出合約予AlipayHK,為港鐵在出閘機上提供二維碼(QR Code)付費乘車服務,約2020年中起推出,屆時全港91個港鐵站都將設有二維碼收費系統,乘客可以用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方式入閘。換言之,不久之後八達通難再獨霸港鐵支付系統。面對二維碼支付的衝擊,八達通未來何去何從?八達通還有什麼牌可以打?
自1997年9月開始,內有晶片的儲值膠卡八達通,便成為港人生活的好幫手,最初港人用八達通搭地鐵,嘟一聲入閘,大大節省購車票及找贖的時間。後來使用八達通的地方越來越多,不僅便利港人日常生活,更成為當年全球領先的支付工具。港鐵是八達通發源地,但當前連港鐵都引入其他支付系列,可以說是香港支付市場的分水嶺。
「香港八達通超高使用率,是由交通工具付費需求帶動起來的。」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說,因而其他支付系統想要打開香港支付市場,重點就在於交通層面能否開放八達通以外的移動支付。
除了交通支付以外,根據八達通官方數據,目前全港有超過1.5萬家服務供應商,旗下合計超過2.4萬個零售點八達通付款。香港的便利店、超市,甚至大部分食肆都可以使用八達通直接付款,顧客只需要帶一張八達通,基本上在香港暢通無阻。八達通在交通上的高滲透率,又帶動了其在零售點上的高使用率。
八達通過閘最快
不過,在港鐵引入二維碼支付後,八達通在港鐵的地盤又會否被攻破?八達通會否因此被弱化?
莊太量認為:「除非港鐵全面停用八達通,否則短期內未必有大影響。」港人早已習慣用八達通,而拿出手機、打開二維碼、感應這一系列操作相對較慢,特別在繁忙時間,其實很難操作。莊太量也坦言自己不會轉用二維碼支付來搭地鐵。
「香港的支付系統和社交網絡是斷開的。」莊太量表示。由於不存在微信等支付系統在內地社交加支付功能的整合需求,因此莊太量相信,二維碼支付在香港不會成為常態。
「電子支付的推廣應該從年輕人開始,但中小學生無法開通信用卡,只可以用八達通。」因此他認為,即使港鐵開通二維碼支付,短期內亦很難改變香港的支付生態環境。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市場系客席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處長(推廣及傳訊)林邦源對此則有不同看法。林邦源是香港人,現時在深圳工作,經常往返兩地。他表示,在深圳搭地鐵,他會首選交通卡,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交通卡在所有的地鐵站都適用(深圳地鐵站不是所有閘口都可以二維碼支付);二是交通卡感應快速,而且成功率高,不會影響排在後面等待入閘的乘客。「因有時二維碼不一定得,驚『阻住地球轉』。」他笑言。
不過亦有例外,林邦源表示,因他有交通卡,同時亦有電子支付工具,所以亦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他作了一個假設,如果有些閘機安裝了二維碼支付系統,而一些只可以用八達通,而八達通的閘口大排長龍,他就會轉而選擇用二維碼的閘口。
定位小額支付難拓展
「八達通今時今日仍然是非常方便的系統,不過這個系統主要針對小額支付。」香港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發展協會會長朱偉標認為,八達通最大的限制就是其原本就是設計用作小額支付的,每次交易付款金額上限為港幣1000元,只講求快,「比現下新興的支付工具,差不多用到極致了。」
他續指,在網絡銀行推動下,香港儲值支付工具(SVF)已經有十幾個牌照,在金融體系網絡化的過程中,八達通受到了衝擊,因此去年八達通也開通了二維碼付款。
「本來八達通也想伸延至旗下手機支付工具:O!ePay,可惜在優惠和商戶和用家的優惠都較少,未能達致想像中的效果。」他指出,現時八達通再發展有點局限,難以再大幅度拓展。
現時,香港共有16家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根據金管局資料,2018年第二季末,儲值支付工具總交易量約為15億宗,較上一季上升5.6%,而總交易金額為410億港元,較上一季上升5.2%。
從數據可見,港人對儲值工具的接受度正在上升,而在本港移動支付競爭中,主要持牌儲值工具在香港各有自己的優勢領域。如八達通主要在交通出行佔有優勢,本港電子錢包TNG則主攻外傭市場,Alipay HK、WeChat Pay和HKT Payment Limited旗下的Tap & GO則主要在零售購物、餐飲行業發力。
「以我自身經驗來看,香港的支付環境比較複雜。」朱偉標分析指,大額付款信用卡比較方便,小額則用八達通比較好,而手機第三方等新興產品則遊走在中間, 電子錢包扮演的兩者(大額和小額支付)之間的生態鏈補充角色,不會直接取代八達通。他續指,從營銷角度看,電子支付更多在於補充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使用體驗。
繼港鐵之後,九巴亦早前正式招標開發新收費系統,屆時八達通或將再失一寸領域。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表示,面對移動支付的競爭,八達通的使用率或會減少,但不會完全消失。
八達通根基深厚難動搖
以目前的數據來看,八達通在香港仍有非常堅實的基礎。據八達通網站顯示,現在於市面上流通的八達通卡已經超過3500萬張,每天平均處理1500萬宗交易,金額逾2.1億元。以香港745萬人口計算,人均至少約4.7張八達通,每天使用八達通交易約2次。
而事實上,八達通面對激烈的支付競爭也不斷向移動支付的方向發展。今年8月,八達通夥拍Wetaxi HK,推出手機預約的士平台和八達通繳付車資,以求從的士付費領域開始,為公司打開新局面。另外,今年9月,透過「快速支付系統」,八達通旗下的O!ePay亦可以與銀行戶口互相轉帳,並進行付款及網上購物。
更深一層來說,除了市場因素,八達通還有情感優勢。港鐵是八達通的大股東,目前持有57.4%的股權,而政府又是港鐵的大股東,所以某種程度上,八達通的收益其實將回歸政府。同樣情況下,若用AlipayHK搭港鐵,收益則歸私人公司。換言之若八達通有錢賺,錢又回歸政府繼而再回流於民生和城市建設。如果能想通這一層,或許將會成為市民的決定因素之一。
「過江龍」優勢大
講到香港移動支付市場的發展,總離不開兩條「過江龍」:Alipay HK和WeChat Pay。雖然八達通有地頭蟲優勢,但林邦源認為,Alipay HK和WeChat Pay作為後來者,主要優勢有兩點。
首先,「個個都有手機」。林邦源指出,對比起八達通,Alipay HK和WeChat Pay的使用不用安裝讀卡機。林邦源認為,安裝八達通讀卡器需要額外的手續和費用,是其中一些中小企抗拒八達通的原因之一。
方便內地民眾在港使用
第二,林邦源認為,Alipay HK和WeChat Pay的市場潛力大。以早前推出的「轉數快」為類比,林邦源認為,「轉數快」是針對香港居民的平台,對於內地人並不適用。但論市場規模,內地比香港大得多,加上港珠澳大橋和高鐵等平台開通後,內地人在港對Alipay HK和WeChat Pay的支付需求將更大。
對於香港移動支付的發展,朱偉標認為香港金融業的發達是把雙刃劍。一方面,香港金融體系比較開放,支付工具很完整。但另一方面,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聚焦在鎂光燈下,因此監管也比較嚴格。
內地交通移動支付發展迅速
二維碼用於交通支付,在內地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些一線城市已相當普及。到目前為止,微信和支付寶在掃碼乘車領域已經覆蓋了超過100個城市。
深圳地鐵四成客用掃碼支付
有數據顯示,騰訊(700)的「乘車碼」用戶目前已經超過5000萬。深圳地鐵乘客掃碼支付的比例為40%,日結算量達500萬人次。而杭州地鐵乘客掃碼支付的比例更達到42%。
對比起香港,內地的交通移動支付普及得更快,記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內地城市交通卡在購買行為上的使用率並不高。事實上,除了公共交通,內地城市的交通卡幾乎只能在便利店消費,市民並沒有養成以交通卡消費習慣,對其依賴自然不大。
第二,內地城市的電子支付普及率相當高,許多年輕人幾乎不帶錢包出門,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消費活動。交通移動開通後,可以少帶一張卡出門,讓手機更加萬能,他們自然也更加樂意。
專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