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近年來,深圳市交通運輸局錨定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目標,以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工作為抓手,聯合珠海、贛州構建跨區域協同機制,聚焦基礎設施升級、多式聯運創新、政策服務優化等,通過一個個實體專案落地、一組組亮眼數據佐證,推動貨運樞紐能級持續躍升,為實體經濟降本增效、外貿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樞紐提質+通道擴容
夯實物流硬體根基
基礎設施硬聯通是補鏈強鏈的核心支撐。深圳緊盯空港、海港、鐵路港等關鍵節點,加快重大專案建設,織密貫通內外的物流通道網路,以硬體升級破解運輸瓶頸。
空港樞紐擴容升級成效顯著。深圳機場東區國際快件一號貨站、南區國內轉運庫相繼建成投用,物流設施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深圳機場累計開通43條國際及地區航線,覆蓋全球5大洲、27個國家和地區;2025年前三季度貨郵吞吐量168萬噸,同比增長11.1%,其中國際及地區貨郵吞吐量86.6萬噸,國際輻射力持續增強。創新佈局7座異地航空前置倉,江門(江海)前置倉推動“灣區攬貨—深圳集貨—全球直飛”模式高效運轉,促進珠江口兩岸物流資源整合。
海港樞紐能級穩步提升。深圳港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75個、集裝箱專用泊位47個,開通276條國際班輪航線,覆蓋全球6大洲12個主要航區,2025年前三季度集裝箱吞吐量達2620萬標箱,同比增長5.4%,穩居全球第四。鹽田港東作業區、深汕小漠國際物流港建設如火如荼,其中小漠港今年10月出口量逼近1.7萬輛汽車,創下開港以來單月新高。平鹽鐵路改造工程作為深圳“公轉鐵”運輸結構優化的核心載體,關鍵標段進入攻堅階段,建成後將實現鹽田港與國家鐵路網高效銜接。深圳國際綜合物流樞紐中心創新“鐵路上蓋物流園+建築物分層確權”模式,鋼結構主體已封頂,建成後將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公鐵海”多式聯運中心。
陸路通道拓展實現新突破。平湖南物流樞紐首發至格魯吉亞的“跨里海”鐵海聯運國際班列,較傳統海運節省20天;粵港澳大灣區自有TIR車輛跨境貨運啟動,實現“一次申報、一證到底、一車直達”,深圳至阿拉木圖公路運輸時間僅為鐵路一半,填補了深圳國際公路運輸空白。
模式創新+協同賦能
啟動物流發展動能
深圳堅持以創新驅動破解發展難題,通過多式聯運融合、智慧物流賦能、區域協同聯動,推動貨運樞紐從“硬體升級”向“提質增效”轉型,實現物流效率與貿易便利化水準雙提升。
多式聯運模式持續創新突破。海鐵聯運體系不斷完善,深圳港累計開通27個內陸港,覆蓋華南、華中和西南地區,鹽田港區海鐵聯運出口重箱量連續六年正增長。“重慶—深圳”“醴陵—鹽田港”兩條線路入選全國鐵水聯運典型案例,運輸時效分別提升60%和77%,“蓉深港圖定班列”將成都至鹽田港運輸時間從6天縮短至2天,3天即可抵達香港葵青港區。全國首列中吉烏國際鐵公聯運班列成功發運,創新通關方式使效率提升30%以上,時效節省2—3天。
城市物流創新加速。軌道物流實現重大突破,全國首個軌道物流驛站投入運營,“空中無人機+地面驛站+地下無人車+地鐵”的空鐵軌聯運網路日均處理快件超3萬件,無人機集貨時長節省50%,每年減少地面物流車里程超100萬公里。“高鐵+物流”開通至14個城市的貨運專線,2024年貨運量達9239噸。
智慧物流與政策優化雙輪驅動。深暢國際貨站作為全國首個“智慧化、遠程化”監管國際貨站,通過一體化調撥、跨境快速通關模式,使進出口貨物庫內停留時間分別縮短82%和33%。
區域協同機制彰顯合作成效。深圳牽頭珠海、贛州建立線上線下聯動的聯合工作機制,順利通過2024年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實施情況績效評價。
未來,深圳將不斷提升全球物流資源配置能力,在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