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大宗商品市場方興未艾,金發局發表報告建議,為打造以實體市場為基礎的大宗商品體系,應優先發展貴金屬領域的黃金交易;同時借鑒現有「互聯互通」機制,推出「大宗商品通」計劃,進一步提升香港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力。
「香港地少租貴,若要成為大宗商品中心,將較具挑戰,惟有選取具有較大附加值空間的商品發展,因此黃金較為合適。」金發局副主席丁晨表示,期望透過發表報告,獲得監管機構的重視,從而推動相關法律及法規的變化。
金發局發表題為《釋放香港潛能:擴展大宗商品市場的增長前景》報告稱,香港需精準選定大宗商品種類,為建立獨特價值定位,應側重於硬性大宗商品、重視市場需求與流動性高度等因素。因此,報告建議,香港應優先發展貴金屬領域的黃金交易,充分利用其作為亞洲主要黃金樞紐的優勢地位。
推動香港本地黃金ETF
對於港府於早前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具體措施,致力把香港打造成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報告稱,隨着該等基礎設施成功推動香港黃金現貨交易、清算和結算取得豐碩成果,下一步可考慮推動本地上市的黃金交易所買賣基金。

長遠而言,報告建議,待實體黃金生態系統全面成熟後,可探索以本地定價黃金為標的衍生產品,而未來亦可考慮將黃金的成功經驗,複製至白銀和鉑金交易領域,並貴金屬領域的成功經驗,視為發展其他貴金屬和大宗商品領域的參考藍本。
早前,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已重組成為香港黃金交易所。對於早前有意見指,港府可考慮早年「四會合併」的方式,將當前的香港黃金交易所改組成為類似港交所(388)的機構,金發局總監及政策主管(政策研究)董一岳認為,雖然金發局對此沒有特定看法,「但若將大量金融活動納入監管範圍內,或因此成立新的監管機構, 將導致不同的參與者無所適從」。
另外,面對內地致力深化大宗商品市場的發展,報告認為,短期而言,香港可從產品的交叉上市層面,推動商品的「互聯互通」;待香港大宗商品市場發展更趨成 熟後,可研究建立「大宗商品通」方案,包括與內地的大宗商品交易所合作,推動金融產品跨境上市。
建立商品跨境上市機制
報告又認為,香港可以考慮探索與其他內地交易所,例如積極推動國際化的上海期貨交易所建立跨境上市機制安排,「透過利用香港作為合格中央對手方(QCCP)的地位,增強國際投資者的信心,並滿足他們對投資內地蓬勃發展的大宗商品市場與日俱增的興趣」。
除了優先發展黃金交易,金發局於《釋放香港潛能:擴展大宗商品市場的增長前景》報告建議,面向內地、東盟、中東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拓可持續類大宗商品,開始包括碳信用、可持續航空燃料和可再生能源證書等可持續類大宗商品。
開拓可持續類大宗商品
就此,發局總監及政策主管(政策研究)董一岳認為,透過開發上述可持續類大宗商品,將帶動企業對制定可持續發展報告的需求。報告認為,包括碳抵銷和碳配額的碳信用產品,已成為支持脫碳進程的關鍵工具,香港可通過港交所(388)的碳交易平台「Core Climate」,藉此促進內地與全球碳市場的「互聯互通」。
至於在可持續燃料方面,報告認為,香港作為區域綠色金融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應發揮金融專長,支持航空公司、能源企業等各方開展戰略投資,另亦可通過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基礎設施融資、發行可持續航空燃料相關綠色債券等方式,推動可持續航空在香港實踐落地。
在開拓可再生能源證書,報告稱,觀乎內地正積極推內地綠證的全球應用,倡導採用中國綠色能源消費標準進行國際核算認證,香港在促進中國綠證跨境交易與國際化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類似與推動內地碳市場國際化。
另外,在透過基本金屬吸引交易活動方面,報告建議,香港可以從戰略上專注於鐵礦石、銅和鋁的實體交易;鑒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已批准將鉛、鎳、錫和鋅儲存於香港的倉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上述金屬類別亦可納入考慮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