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資源品領域正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抓手。伴隨全球範圍「去美元化」,一些國家在開展跨境原油貿易時,開始選擇「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全球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日前決定,四季度開始對華鐵礦石貿易的部分現貨採用人民幣結算。
分析稱,必和必拓的決定,既是市場化選擇,更是全球「去美元化」進程中的標誌性事件,表明即便在美元結算高度壟斷的資源品領域,其結算慣性正被巨大的中國市場力量所打破。更長遠看,中國有希望動搖甚至終結美元的絕對霸權地位,成為全球重要的資源品定價與結算貨幣。
「美元信用」流失背景下,全球「去美元化」開始加速,美元在資源品貿易結算領域的壟斷地位出現鬆動。內地媒體載文,在經多輪與中國礦產資源集團的談判後,必和必拓同意中方提出的「鐵礦石貿易人民幣結算」要求,涉及其對華現貨貿易的30%。
更多資源貿易人幣結算 利於規避風險
內地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人民幣結算更貼合中國買家需求,有助於優化交易流程、降低匯兌風險和鎖定利潤。從人民幣國際化角度看,必和必拓的決定有極強示範效應。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鄧宇指出,關稅不確定性和國際經貿新變化,使「去美元」進程加快,「兼具穩定預期和匯率平穩的人民幣,有更好的彈性和韌性」。得益於人民幣結算便利度的不斷提升,擴大資源品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成為近年來的新趨勢,該勢頭料將延續。
由於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的分歧未能彌合,美國政府10月1日起再度「停擺」。反觀中國,今年以來經濟形勢延續向好,人民幣信用不斷增強。鑒於此,一些國家選擇「人民幣」作為資源品貿易的支付貨幣。
《觀察者網》刊文,俄羅斯石油貿易商近期要求印度石油公司用人民幣支付,且已用人民幣結算了2、3批俄羅斯石油。文章稱,人民幣支付有助於擴大印度煉油廠的俄羅斯石油供應,「俄羅斯一些交易商不接受其他貨幣」。
宋清輝分析,人民幣結算有助於俄羅斯企業規避西方針對性制裁,企業獲得人民幣後可直接採購中國商品,一定程度實現資金的「閉環使用」。另一方面,較之美元或其他貨幣,人民幣結算有更高安全性,可徹底規避美國所謂「長臂管轄」和有關支付風險。
中企出海推動人幣跨境結算
近年來中資企業不斷在重要資源跨境貿易領域推動人民幣的使用。寶鋼股份2023年在投資者答疑中透露,公司2021年有約6%的進口鐵礦石以人民幣結算,該比例在2022年已超10%。中國海油2023年3月與道達爾能源達成「中國首單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口液化天然氣(LNG)採購」交易,涉及進口LNG約6.5萬噸,是中國在油氣貿易領域跨境人民幣結算探索的實質性一步。
「中資企高質量『出海』帶來人民幣跨境融資和結算需求的增加。」鄧宇提醒,當前相關便利化措施和中資機構跨境服務網絡完善,中資企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與日俱增,且更多國際企業對人民幣結算的認同感增強,「大宗商品、電商,乃至其他領域的人民幣結算規模有望持續擴量」。
三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迎來新戰略機遇窗口
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數據,今年7月,在基於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保持全球第六大最活躍貨幣位置,佔比為2.88%。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鄧宇指出,人民幣國際化迎來新戰略機遇窗口。中國應準確把握人民幣國際化的內外發展形勢和機遇,重點圍繞三個層面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首先要通過機制和系統建設,夯實主權信用和幣值穩定性基礎,滿足國際市場使用需求,以「供求關係」為主要基準,強化人民幣國際支付結算便利化,推動建立人民幣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定價機制;其次,人民幣國際化須符合國家利益,確保人民幣國際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以及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要求相一致;最後,人民幣國際化應堅持「以我為主」原則,防範因過快、過急的貨幣國際化而引發金融風險。
內地經濟學家宋清輝建議,下階段人民幣國際化需更側重提升人民幣的「可自由使用性」和「資產配置屬性」。在風險可控前提下,不妨穩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讓海外投資者更便利地將人民幣自由匯出或匯入。另一方面,建議推出國債、金融衍生品等更多元化、高流動性的人民幣計價資產,吸引各國央行、主權基金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和配置貨幣。
規避風險|削弱「石油美元」體系 重塑全球資源格局

近日,中國商務部接連對稀土、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實施出口管制。專家認為,中國通過人民幣這一「金融工具」,以及稀土、鋰電池技術等「實物籌碼」,不斷提升自身在全球資源供應鏈中的主導權、定價權與抗風險能力。重要資源品人民幣結算的背後有多重深意。
內地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鐵礦石、原油等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反映了全球貿易格局和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中國的經濟體量及對資源的需求已大到無法被美元體系完全鎖定的程度。美元對原油的結算壟斷是美元霸權的重要支柱,當更多核心資源品接受非美元結算,無疑將從根本上削弱「石油美元」體系,為多極化全球貨幣體系創造條件。
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鼎立
宋清輝說,對中國而言,用本幣購買資源品可避免因美元波動、美國貨幣政策調整所帶來的風險,增強中國經濟抵禦外部金融衝擊的能力,「資源品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國對稀土和鋰電池進行出口管控,可視為中國重塑全球資源競爭格局的信號。」
華福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秦泰提醒,此前中國實施稀土等出口管制,不僅是維護自身國際貿易權益,還旨在迫使特朗普政府重回經貿談判的建設性軌道。宋清輝相信,長期看人民幣很有希望動搖或終結美元的絕對霸權。他表示,推動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立或多極化的資源品定價體系,有助於國際貿易商靈活選擇定價與結算貨幣,有利於確保中國在任何國際金融衝擊,都能穩定地以本幣獲取所需的戰略資源。
資源安全|保障資源安全 「緩衝墊」抗霸權
「中國正以『多維戰略坐標』重構全球資源治理體系。」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接受《大公報》專訪指出。近年來,中國通過能源轉型、稀土全鏈條管控、全工業鏈支撐及海外資源開發等戰略布局全球資源。在拉美,聚焦與「鋰三角」國家推進「開採+加工一體化」合作;周邊合作深化與哈薩克斯坦、土耳其等國的能源資源協同項目;傳統夥伴領域則優化與澳大利亞、巴西的資源貿易結構並推動雙向投資。錢峰分析,作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能源安全依託中東、非洲及俄羅斯等多源供應網絡,同時以風能、太陽能引領能源轉型。在供應鏈層面,中國是唯一擁有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面臨美西方「去中國化」的壓力。礦產勘查方面,通過與有關國家深度合作開發鈾、鎳等戰略資源,海外供應佔比持續提升。
用龐大需求製造「超級買家」效應
錢峰認為,中國推進全球資源布局,意義深遠。既是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的關鍵舉措,緩解了國內資源短缺壓力,增強戰略性礦產資源的穩定供應能力,而且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資源開發合作,也滿足了當地發展需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資源消費國,通過龐大的市場需求形成「超級買家」效應,在鐵礦石、原油等大宗商品貿易中逐漸掌握議價權,不斷推動人民幣結算,開始扮演貨幣體系創新者、全球治理規則重塑者、技術標準制定者的角色。「此外,這一布局也是中國應對戰略博弈的重要手段。」錢峰表示,中國通過自主掌控戰略資源和全球資源網絡建設,建立起抵禦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的「緩衝墊」,維護了國家利益與全球產業鏈穩定,體現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責任擔當與長遠眼光。
重塑格局|從「受制於人」到「鏈主引領」 中國資源產業鏈突圍
近期,全球資源領域頻現「中國印記」,釋放出中國在全球資源競爭中重塑格局的重要信號。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錢峰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中國的資源產業鏈已從「受制於人」完成「鏈主引領」突圍,根本原因在於中國這些年在技術上開始實現突破、資源需求的轉型、加快貨幣體系創新以及致力於完善全球治理規則。
錢峰表示,在技術突破領域,中國近年來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反向工程與自主創新,正逐漸打破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困局。在資源需求轉型方面,中國經濟轉型引發全球資源需求結構性遷移,新能源領域成為核心增長極,開始重構全球鐵礦石、銅、鋰等資源的進出口結構,人民幣結算成為重要紐帶。
當前中資礦企正加速全球資源布局,2024年「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海外礦業投資達214億美元,創2013年以來新高。中資礦企面臨更多複合型風險,比如地緣政治風險、市場波動風險、技術合規風險等。錢峰認為,需構建系統性應對框架:主動構建動態風險預警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前預判貿易壁壘、匯率波動等風險;完善彈性合作網絡,推動多元化市場布局;強化合規運營與本土化,嚴格遵守目標國家法律法規;完善應急機制與保險覆蓋,善用金融衍生品對沖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