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垃圾收費應當暫緩 減廢工作繼續推進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5-09-29 10:44

【識港網訊】特區政府宣布繼續暫緩垃圾收費計劃,甚至明言「本屆政府任內不重推」,但會通過加強公眾教育、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完善回收網絡、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境基建等手段,在不增加業界及市民負擔的情況下,繼續推動減廢工作。這一表態凸顯了特區政府「以結果為目標」的務實作風,展現了對主流民意的充分尊重,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支持。

特區政府去年5月宣布暫緩垃圾收費,非不為也,是不能也。香港在垃圾分類、垃圾回收、廢物管理等多方面準備不夠充分,社會接受度也不足,在客觀環境尚不成熟之下強推有關政策,隨時事與願違。早前有大型網絡民調顯示,逾八成受訪者認為現階段不宜推行垃圾收費政策,並更傾向於政府先完善回收設施,以及加快興建焚化爐等解決方案。民意十分清晰,特區政府暫緩實施有關政策,正是從善如流。

另一方面,三年疫情困擾、寰球經濟低迷加上消費模式的轉變,不少行業承受壓力,餐飲業、零售業經營尤其困難,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成為當下特區政府的核心工作。繼續暫緩垃圾收費,讓業界鬆了一口氣。正如有物業管理公司指出,經濟壓力和人手挑戰令垃圾收費不宜在現階段重推。也有大型飲食集團負責人表示,在原有計劃下,食肆分店每月將增加數千至數萬元成本,業界難以負擔,或加劇目前的食肆結業潮,因此支持繼續暫緩有關計劃。

但特區政府暫緩有關垃圾收費,不代表不重視減廢,恰恰相反,政府從完善配套設施出發,加強了減廢工作,也收到了實質成效。統計數據顯示,香港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從2021年高峰期約11300噸,持續下降至去年的約10510噸,今年上半年更已進一步降至約10100噸,反映特區政府的減廢回收措施已成功扭轉垃圾棄置量過去不斷上升的趨勢。同時,整體回收率亦從2020年的28%持續增至2024年的34%;環保署轄下「綠在區區」去年的回收量亦按年大幅增加60%,今年上半年則比去年同期上升20%。

特區政府同時加大力度推動源頭減廢,包括落實餐具管制政策,在社會建立起「走塑」共識。今年三月又推出《減少使用包裝約章》,既減輕了堆填區壓力,也能幫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避免了在減廢方面「麻鷹不管管雞仔」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暫緩實施垃圾收費並沒有令市民減廢回收的意欲下降,反而提高了他們的參與意欲。越來越多市民養成了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和回收的習慣,並廣泛使用分布各區的回收點。事實證明,透過持續教育和獎賞機制,加強對市民的正面鼓勵,減廢及提升回收率的效果更好。環保署方面表示,期望在市民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持續推動減廢回收工作下,未來10年把香港每日平均垃圾棄置量從現時的約1萬噸再減少約1000噸,便有望在無需興建第三座垃圾焚化設施前提下,於2035年實現「零廢堆填」的目標。

條條大道通羅馬。垃圾收費並非唯一減廢手段。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有關政策,實施效果受限於執行環境、社會接受度和配套設施。真正的減廢需要從源頭的產品設計、中間的消費行為到末端回收處理的全鏈條管理,綜合政策、教育、技術和監管。說到底,特區政府在暫緩垃圾收費的同時,從加強教育、完善回收、增加垃圾處理設施方面入手,在不增加市民負擔下堅定零廢堆填的長遠目標,這是因時制宜的務實之道,終將創造出在減廢方面的「香港模式」。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