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近30企業機構擬進駐
作者: 高鈺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5-09-28 11:05

【識港網訊】去年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明確指出河套香港園區將由西至東分兩期發展,並會以功能區塊形式劃分,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新科技與先進製造等支柱產業。日前,河套香港園區就園區第一期餘下用地的選定地塊發展邀請市場提交發展意向書,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這是繼加速建設第一期第一批次八座大樓之後的另一個重要舉措,意味着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已開始踏入新階段。他強調,要建設好河套園區,要靠全社會共同參與、投資,「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從河套香港園區延伸的新田科技城其中的210公頃創科用地,孫東保守估計可產生至少過千億產值,能帶動本地生產總值增長至少1個百分點。

 

河套香港園區的西邊第一期第一批次的首三座大樓,即兩座濕實驗室和一座人才公寓已經建成,企業正陸續進駐,園區年底前將正式營運。同屬第一批次的餘下五座大樓正加緊興建,2027年起陸續落成。上述市場意向調查,主要圍繞第一期餘下的第二、三批次的選定地塊。

 

孫東。(資料圖片)

 

孫東昨日在網誌中表示,河套合作區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點,承載了國家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期盼。香港園區建設規模龐大,須借助市場力量,做到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相結合,首先推出市場的是第一期第二、三批次中約5.2公頃的兩個地塊組合,含10個地塊,用於興建濕實驗室、先進製造大樓,以及國際學校和人才公寓等。

 

企業參與早期建設 可享更大靈活性

至於第一期的其他地塊,局方歡迎感興趣的企業提出發展意見。通過積極參與早期的發展規劃與建設,企業將享有更大的靈活性,加快發展符合企業和市場需要的科研及產業設施。

河套香港園區有「一河兩岸、一區兩園」、「一國兩制」等優勢,而且香港高度國際化、有良好的營商環境、成熟的投資融資渠道和健全及與國際對接的法律制度、標準規則等,許多機構均表達對進駐的濃厚興趣。

目前,園區管理公司——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已與近30家來自不同地方的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就進駐事宜磋商,相當部分已簽署租約,正在安排進駐開展業務,包括世界領先企業,例如骨傳導設備生產商韶音科技、鋰電池原材料生產商天齊鋰業、智能傳感交互解決方案提供商歌爾微電子,及生物醫藥企業阿斯利康。

第一期餘下第二、三批次的土地目前正在進行平整工作,預計於明年年初釋出土地作創科發展。孫東相信隨着土地招標展開,將吸引更多企業、機構和人才進駐。

孫東又提到,為讓人員、物資、數據等於河套合作區港深兩地園區跨境流動,特區政府一直與內地單位緊密溝通,並獲國家正面回應。局方正研究以具突破性的開放力度,落實內地生物樣品和數據跨境流動,並積極爭取修建跨境橋,希望早日成事。

談到要打造河套香港園區成為匯聚全球創科資源的世界級創科平台,高端人才集聚是成功關鍵。孫東引述香港文匯報獨家報道表示,近日香港迎來好消息,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公布的2025年「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名單,全港共有1,821人入選當中的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較去年增加287人,更有13人打入所屬學科領域的全球十大,再次證明香港一眾科研人才的超卓實力。

 

料新田科技城可帶動GDP增長1個百分點

新田科技城創科發展綱要今年內公布,孫東同日在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指,科技城產業發展導向會選取適合香港的中試產業,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健康科技、高端製造產業等,「希望利用這個地方,匯聚全世界的創科資源,它一方面向北,我們是臨近河套,希望能承載河套的研發成果,這些成果需要一定的批量的生產、試產。我們希望它可以到新田科技城落腳,把產品技術固化下來,再走向內地、走向全世界。」

 

河套香港園區加緊建設

●西邊第一期第一批次的首三座大樓,分別是兩座濕實驗室和一座人才公寓,已經興建完成。

●第一批次的餘下五座大樓正加緊興建,將於2027年起陸續落成。

●第一期第二、三批次中約5.2公頃的兩個地塊組合,含10個地塊,用於興建濕實驗室、先進製造大樓,以及國際學校和人才公寓等。

●第一期餘下第二、三批次的土地正進行平整,料明年年初釋出土地發展創科。

●特區政府正與深圳當局磋商修建接駁兩地園區跨境橋的細節。

●資料來源: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網誌

 

三部門試推AI增效率 慳錢削人手非考慮因素

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成立AI效能提升組,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任副組長,小組要向特首提交報告,並在明年內推出100個政務環節的AI工具。孫東昨日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表示,小組初步選定了公司註冊處、運輸署和屋宇署作試點,目標是不增加開支下,用AI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孫東透露,AI效能提升組在施政報告公布當日已啟動工作,審視政府部門應用AI情況,其中考慮到公司註冊處每年處理新公司註冊申請,涉及年度審核報告,過程需要大量人手,亦很花時間,而上述三個部門可說是代表了政府未來的便民利商的發展方向。

談到引用AI的效益評估,他強調目標是提高效能,在不增加人手的情況下,盡量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慳錢及削減人手不是小組的考慮因素,「公務員整個工作分配,包括人員的布局、今後招聘的人在哪些方向,我相信公務員事務局會根據新的情況有總體考慮。」他認為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公務員、全社會都需要提升、轉變。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