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港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潛力大
作者:鄺偉軒、林德芬   來源:香港商報    2025-09-26 15:38

【識港網訊】香港證監會與金管局昨日(9月25日)發布香港《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下稱路線圖),透過促進需求、流動性及實現創新,推動本港成為全球固定收益及貨幣產品樞紐。就各界期待的「國債期貨」,證監會形容當前只欠東風,冀盡快落實,相關籌備工作正處於最後階段。

這份全新路線圖由證監會及金管局去年成立的「固定及收益及貨幣專責小組」制定。路線圖涵蓋促進一級債券市場發行、促進二級債券市場流動性及高效風險及流動性管理、擴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以及開發未來固定收益及貨幣基建四大領域,合共有10項措施。

HA01903.jpg

 離岸國債期貨即將在港推出

其中,在促進二級債券市場流動性方面,路線圖提出,致力提升香港作為地區記帳及風險管理中心。路線圖又指,證監會目前正研究在香港設立回購交易的中央結算系統的可行性。證監會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葉志衡表示,設立該等中央對手方機制是「超前部署」。

在擴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方面,路線圖提出,將支持離岸人民幣回購業務下的抵押品再使用、推出跨境回購業務,以及內地與香港監管機構合作,在香港推出離岸國債期貨。路線圖又提到,將南向「債券通」的投資者範圍,擴大至證券、基金、保險及理財公司等機構。

就日後的國債期貨會否引入莊家作為對手方,葉志衡稱,要按市場需要而定,「若市場對債券回購有需求時,就應設立相關機制」。對於「國債期貨」何時得以落實,他稱,當前「只欠東風」,要等待合適時機公布有關細節。

10措施.jpg

 第三隻代幣化債券正籌備發行

開發未來固定收益產品及貨幣基建方面,除了做好固定收益產品及貨幣基建外,香港監管機構將着力落實代幣化固定收益及貨幣產品案例。就此,金管局助理總裁(外事)許懷志表示,目前正籌備發行第三隻代幣化債券。

許懷志續提到,金管局正探討發行代幣化零售綠債的可能性。惟他強調,若日後代幣化綠債在零售層面推出,需要由發行人以至銷售銀行的技術能夠支援得到才可。至於日後會否將代幣化零售綠債納入港府每年恒常發債計劃時,他回應稱,目前為時尚早。

 善用港獨特優勢拓市場

對於上述路線圖,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水志偉表示,與股票市場相比,香港債券市場相對所受關注較少且尚有發展空間,尤其是固定收益市場對金融體系的穩健性與多元化融資功能至關重要。

他續稱,路線圖的制訂,可均衡發展一級市場發行與二級市場流動性,能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區乃至全球重要債券安排發行樞紐的地位。對於路線圖提出擴大南向「債券通」投資者範圍,他稱,此舉是深化債市「互聯互通」重要一步,亦豐富了資金來源與投資者層面,加強了跨境債券流動性。

滙豐亞洲及中東地區聯席行政總裁廖宜建表示,香港一直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是點心債發行的集中地。透過優化離岸債券回購、提升二級市場流動性,以及豐富產品類型等措施,不僅能夠提高債券持有人的潛在回報,亦有助擴大本港人民幣資金池規模。

香港銀行公會主席、渣打香港兼大中華及北亞區行政總裁禤惠儀指,銀行公會將與會員銀行及監管機構緊密探討路線圖,包括如何推廣及善用香港獨特優勢,更有效吸引更多國際、內地及本地機構和投資者參與香港固定收益和貨幣巿場,尤其是與人民幣相關的產品和服務。

陳茂波:鞏固港固定收益及貨幣中心地位

昨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香港固定收益及貨幣論壇表示,今次香港公布的《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內容圍繞4大重點領域涉及10項舉措,包括促進一級市場發行、增強二級市場流動性、拓展離岸人民幣業務,以及構建新一代市場基礎設施等。他指出,路線圖體現政府與市場的共同承諾,鞏固香港作為主要固定收益及貨幣中心的地位,確保市場保持競爭力、包容性和全球聯繫。

陈茂波.jpg

 香港既是避風港又有優厚回報

陳茂波表示,在地緣政治緊張與單邊主義抬頭的全球背景下,香港今年再次受到國際投資者矚目,同時DeepSeek等中國科技企業展現亞洲的科技實力與投資前景,資金正湧入香港。他說,香港既是避風港又能提供優厚回報,股市已經反映這一勢頭,但常被忽視的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同樣蘊藏巨大潛力。

他指,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優勢功不可沒,去年日均處理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支付,擁有離岸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亦令香港成為活躍外匯市場的重要支柱。隨着人民幣日益成為貿易、投資與儲備貨幣,全球投資者對人民幣計價產品及風險管理工具需求激增。香港已成為離岸人民幣國債中心,財政部連續17年在港發行人民幣國債,累計規模超過4100億元人民幣,海南、廣東、深圳等內地省市也相繼在港發債支持可持續發展。

 豐富海內外投資者產品選擇

陳茂波表示,離岸人民幣市場潛力巨大,通過提供1000億元人民幣貿易融資流動性安排、拓展人民幣應用場景、鼓勵開發人民幣風險管理產品等措施積極支持,亦會將與內地的互聯機制持續深化擴容,豐富海內外投資者的產品選擇。

他又提到,香港固定收益ETF產品線持續擴展,涵蓋美債、內地國債、亞洲債券等多類資產。在「一國兩制」下,保持資金信息自由流動、實行聯繫匯率制度、保障貨幣自由兌換,同時與內地建立多層次市場互聯機制,為全球發行人與投資者提供深度流動性、高效運作及可信賴的環境。本港亦將強化固定收益產品託管、管理與交易平台,深化與全球金融夥伴的聯通。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金管局與港交所將探索中央資產管理與資產代幣化平台建設,目標就是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多資產託管基建,助力投資者優化資產管理與價值釋放。

鞏固港優勢 把握新機遇

昨日,香港證監會和金管局公布《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在同日舉行的香港固定收益及貨幣論壇上,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表示,作為全球領先的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肩負着促進人民幣在全球更廣泛應用的重要使命,證監會未來將在擴容增量和提升基建兩方面持續發力。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則指出,有關路線圖不僅匯集各方倡議,更是前瞻性策略,可鞏固香港實力並把握新機會。

 梁鳳儀:擴人民幣固收產品發行規模

梁鳳儀指,當前全球投資者資產配置正經歷多元化趨勢,這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並為國家戰略提供強大的動能。未來,證監會將在兩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擴大人民幣固收產品發行規模。證監會將繼續推動更多不同國家、不同種類的發行人推出人民幣固收產品,以及股票交易人民幣櫃台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將不斷提升離岸人民幣固收產品二級市場的流動性,並完善風險管理機制,以便利投資者管理人民幣風險敞口,鼓勵他們長期持有人民幣資產。

二是優化互聯互通機制和基礎設施。作為重要的橋樑,香港已建構高效的互聯互通機制,例如「債券通」和「互換通」已成為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債券市場和管理人民幣利率風險的重要渠道。未來證監會將與金管局和內地相關部門繼續優化各項機制,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更高效的雙向市場准入。證監會正在與市場參與者共同探討開發一個包攬債券、回購和外匯的電子交易平台的可行性,涵蓋以多種貨幣計價的產品,將有助提升市場效率、透明度及韌性。

余偉文表示,過去幾個月,證監會和金管局與行業持份者及港交所進行交流,收集關於豐富固定收益和貨幣生態圈並增強競爭力的潛在措施的見解,現在終於有了《固定收益和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

 余偉文:發展香港市場確保支持創新

余偉文指,政策轉變、貿易關係的演變以及技術的快速變革正在重塑全球格局。投資者的優先事項也在不斷變化,對可持續金融、數字創新以及跨市場多元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在內地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和貿易夥伴關係的推動下,投資者對內地和人民幣計價資產的興趣日益濃厚,香港可以促進人民幣在貿易、投資和結算領域的廣泛應用,把握隨之而來的機會。他說,展望未來,無論是透過代幣化債券等新工具,還是透過跨平台、跨地域、跨資產類別整合和嵌入技術,或是透過滿足日益增長的綠色投資和社會責任投資需求,本港目標不僅是發展市場,還要提高市場的品質、韌性和連結性,確保市場能夠支持創新。

人行﹕互換通日交易淨限額提至450億

昨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鄒瀾在香港固定收益及貨幣論壇發言時表示,將擴充互換通報價商隊伍,優化報價商管理機制,並將每日交易淨限額從200億元(人民幣,下同)提高至450億元,便利投資者進行利率風險管理。

此為人民銀行重點推動的多項措施落地之一,以進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推動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加速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其他措施包括:支持各類境外機構投資者在內地債券市場開展債券回購業務、提高人民幣債券的使用效率等。

 豐富香港市場人民幣產品體系

鄒瀾表示,人行會聯同相關部門在香港市場提供更多離岸人民幣國債等高信用等級人民幣資產,豐富香港市場人民幣產品體系。同時,人行也會繼續與各方面密切溝通協作,加速推進落地人民幣國債期貨在港上市。

他指出,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近1170間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內地債券市場,總持債規模約3.9萬億元,較「債券通」開通前增長近4倍。全球前100大資產管理機構中,已經有80多間進入內地債券市場,香港成為全球機構投資者進入內地債券市場的重要節點。

他又指,今年首8月,境外機構投資者債券現券成交規模約11.8萬億元,其中「債券通」北向通規模約7.2萬億元。截至8月底,「互換通」累計達成1.5萬多筆交易,累計成交名義本金約8.2萬億元,成交規模較上線初期增長超過9倍。

鄒瀾提到,從發展潛力看,目前境外投資者持債量佔比2%,與已開發經濟體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相比,仍有較大的開放潛力與空間。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