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為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長期競爭力,證監會與金管局昨聯合發布香港《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圍繞四大支柱提出10項關鍵措施,包括促進一級市場發行、加強二級市場流動性、擴大離岸人民幣業務及發展新一代基建等,助港成為全球固定收益及貨幣中心。金管局及證監會昨均表示,《路線圖》旨在提升市場流動性與創新能力,推進香港成為全球固定收益及貨幣中心的地位。金融業界亦看好《路線圖》將進一步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料投資者將有更多收息產品選擇。
《路線圖》提出10項倡議,旨在鞏固本港現有優勢,包括進一步吸引發行人以香港作為集資樞紐,並為發行人及投資者提供風險管理及流動性管理工具;同時,強調開拓新局面,包括提升離岸人民幣的使用規模和流動性,以及發展新一代金融基建以賦能市場創新(詳見另表)。證監會主席黃天祐強調,香港的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是全球資金流動的重要引擎,對提升本港的國際地位及長遠發展具深遠影響,他相信這份《路線圖》將引領市場邁步向前,為發行人、投資者及中介機構帶來長遠裨益。
市場對人民幣資產興趣續增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亦認為,《路線圖》目標不僅是發展市場,更要提升市場質素、韌性及連結性,意味市場要支持創新,無論是透過新工具,例如代幣化債券或透過整合和嵌入技術,跨平台、跨地域及跨資產類別,又或是透過滿足日益增長的綠色及社會責任產業需求。他留意到,市場對內地及人民幣資產的興趣持續增加,認為香港具備有利條件,推動人民幣在貿易、投資及結算上更廣泛應用。過去10年,亞洲固定收益市場發展迅速,亞洲國際債券發行量年均增長率達16%,遠高於全球不到4%的平均增長,當中香港是主要推動力,佔去年亞洲國際債券發行量近三成,持續位居區內領先地位。
余偉文續指,未來將從三大方向推動市場發展,以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包括持續支持金融創新,包括發展代幣化債券等新型工具,推動技術跨平台、跨地區及跨資產類別整合,並滿足綠色及社會責任投資需求;進一步深化市場流動性,提供更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通過把握人民幣國際化機遇,依託中國經濟影響力與貿易夥伴關係的提升,助力人民幣在貿易、投資及結算領域的更廣泛應用。
朝電子化和創新產品方向推進
他形容,香港在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具備先天優勢,當局將結合政策創新和基建升級,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並推動市場更廣泛及更深入發展。
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亦認為,香港作為亞洲領先國際債券發行中心及全球重要的外匯與利率交易樞紐,具備良好基礎。未來證監會將從流通性提升、市場管理優化及結算效率、推動金融基建電子化及創新產品發展等方向着手,協調各方推動《路線圖》落實。她又指,香港目前為全球第四大外匯交易市場,尤其在美元投資級別債券領域表現突出,發行規模較美國及歐洲市場高出三成,且增長速度持續攀升。她強調,《路線圖》提出的10個具體措施,將有助於提升市場效率和深度,推動香港持續發展成為區內和國際資本的重要橋樑。
梁鳳儀亦透露,未來會擴大固收產品發行規模,提升二級市場流動性,並完善風險管理機制,支持金融機構開發更多元衍生產品,以及持續優化互聯互通。
在市場創新方面,梁鳳儀表示,未來證監會將會跟金管局及內地相關部門,繼續優化各項機制,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更高效雙向市場准入,證監會亦正跟市場參與者共同探討,開發一個包攬債券、回購及外匯電子交易平台的可行性,涵蓋以多種貨幣計價產品,同時,亦將支持推出更多互換、代幣化及數碼產品的應用場景,推動金融科技與市場結合。

人行連環出招挺港 「互換通」每日額度加至450億
為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加速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旗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下稱交易中心)昨傍晚公布,將在人行指導下提升「互換通」運行機制。具體措施包括:自10月13日起將「互換通」每日淨限額大幅提升至450億元(人民幣,下同);建立「互換通」報價商動態調整機制,並擴充報價商隊伍。人行亦預告將加快推進人民幣國債期貨在港上市,有望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離岸人民幣樞紐的角色。
加快人民幣國債期貨在港上市
人行副行長鄒瀾昨在香港固定收益及貨幣論壇上透露,人行將重點推動多項舉措落地,包括支持各類境外機構投資者在中國債市開展債券回購業務,提升人民幣債券使用效率;在港市場提供更多離岸人民幣國債等高信用等級人民幣資產,豐富香港市場人民幣產品體系;繼續加快推進落地人民幣國債期貨在港上市。
今次「互換通」每日交易限額從200億元提升至450億元,反映近年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不斷深化。鄒瀾續指,中國債券淨融資規模佔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已由5年前約30%躍升至40%以上,債券交易更加活躍。截至8月底,中國債市餘額為192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首8個月債券發行規模超過59萬億元,按年增長14%,債券淨融資11.8萬億元,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44.5%,是實體經濟融資的第二大渠道。
境外機構投資中國債市大增4倍
事實上,債市互聯互通機制方便了外國資金涉足人民幣債券市場。人行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止,共有近1,170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市,總持債規模約3.9萬億元,較「債券通」開通前增長近4倍。鄒瀾又透露,今年首8月,境外機構投資者債券現貨成交規模約11.8萬億元,其中「債券通」北向通規模約7.2萬億元。「互換通」累計達成1.5萬多筆交易,累計成交名義本金約8.2萬億元人民幣,成交規模較上線初期增長逾9倍。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出席同一場合表示,衷心感謝中央和相關部委對香港的厚愛和支持,並表明會繼續全力以赴,為國家的金融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專家解讀|專家:投資者有更多收息產品選擇
證監會與金管局昨公布《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專家分析認為,《路線圖》充分體現了特區政府對金融市場發展的系統性思考,將進一步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對投資者而言,市場將供給更多收息產品予選擇。
內地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路線圖》的功能,「加強債券發行」着眼於一級市場,可豐富市場產品供給,吸引更多發行人來港融資;「提升二級市場流動性」聚焦二級市場,通過優化交易機制、激活參與度,確保已發債券順暢交易,一、二級市場協同發展,是構建健康高效債券市場的關鍵。「擴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戰略之一,利於鞏固香港的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而「構建新型基礎設施」則是實現該目標的物質基礎。
強化港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
記者留意到,除推動一、二級市場協同發展外,特區政府未來將從「強化市場基礎設施、提升市場效率、推動金融創新」等三大方向,推動固定收益與貨幣市場生態升級。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鄧宇指出,上述措施緊扣特區政府2025年施政報告內容,有助於鞏固並強化香港國金中心和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電子債券、債券回購,以及發行更多離岸人民幣債券等,均屬於便利機制的優化措施,特別是代幣化資產領域更是金融創新的前沿,對國際投資者有很大吸引力。
進一步擴大互聯互通
展望未來,鄧宇坦言,《路線圖》及強化香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的新措施,為擴大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內容。下階段可進一步擴大「跨境理財通2.0」試點區域,包括降低門檻、增加可投資產類型,提高交易便利度與流動性。與此同時,充分利用代幣化等金融創新,在監管合規基礎上更好推動離岸人民幣業務擴容提質,吸引更多內地省市赴港發債。此外,未來香港應進一步深化與上海國金中心的協同發展,如在「上海金」或其他大宗商品交易領域加強合作,強化人民幣計價大宗商品的定價、交易和資產配置功能。
港人民幣資產體系愈發豐富
宋清輝相信,隨着離岸人民幣國債發行機制的不斷優化,香港人民幣資產體系將愈發豐富,人民幣收益率曲線也將得到完善;新型基礎設施的構建,或持續提升香港在人民幣資產清算、結算等方面的能力,進而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核心地位。
鞏固香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方面,宋清輝給出多重建議。一是鼓勵更多企業在港發行人民幣計價股票,推動更多人民幣計價金融衍生品,以滿足全球投資者更廣泛的風險管理需求。二是在「滬深港通」等機制基礎上,大力探索「債券通」項下「南向通」的進一步擴容和便利化,將更多人民幣計價資產納入互聯互通。三是積極向全球機構投資者推介香港的人民幣資產,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全球認知度和吸引力。四是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香港和內地企業在跨境貿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幣交易結算。
市場回應
香港銀行公會主席、渣打香港兼大中華及北亞區行政總裁禤惠儀:香港去年國際債券發行量逾1,300億美元,在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務證券發行額按年升36.7%,增長勢頭良好。《路線圖》明確展示特區政府將港發展成全球固定收益及貨幣產品樞紐的決心,銀公將與會員銀行及監管機構緊密探討,如何推廣及善用香港獨特優勢,更有效地吸引更多國際、內地及本地機構和投資者參與香港的固定收益和貨幣巿場。
滙豐亞洲及中東地區聯席行政總裁廖宜建:香港一直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是點心債發行的集中地。截至8月底,全球點心債的發行額達4,750億元人民幣,料全年發行規模將超過去年7,000億元人民幣紀錄。債市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也取決於市場有否提供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故優化離岸債券回購、提升二級市場流動性及豐富產品類型等措施,不僅能夠提高債券持有人的潛在回報,亦有助擴大本港人民幣資金池規模。
金發局主席洪丕正:構建穩健的基礎設施及能夠支持行業發展和具有前瞻性的監管框架,對於持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至關重要。最新的《路線圖》充分體現規劃的前瞻性,有助鞏固香港作為領先固定收益及貨幣樞紐的地位。非常歡迎這一系列優化措施,可促進發行和流動性、拓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和強化市場基建。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水志偉:與股票市場相比,香港債市相對所受關注較少且尚有發展空間。固定收益市場對金融體系的穩健性與多元化融資功能至關重要,此次制訂均衡地發展一級市場發行與二級市場流動性,能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區乃至全球重要債券安排發行樞紐的地位。新措施將債券通「南向通」的投資者範圍擴大至證券、基金、保險及理財公司等機構,有助豐富資金來源與投資者層面,以至加強跨境債券流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