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電影《731》自9月18日全國上映以來,成績斐然。截至9月18日上午9點18分,上映首日綜合票房達1.3億,成為中國影史單片單日總場次榜冠軍。據媒體報道,該片上映首日25.6萬場,打破內地影史首映日總場次冠軍、內地影史單片單日總場次冠軍等10項紀錄,還拿下了2025年9月戰爭片內地票房冠軍、2025年第37周內地票房冠軍等34 項里程碑——如今,總票房數據仍在增長中——如此耀眼的成績,是新中國電影搖籃以紅色基因向時代的赤誠致敬!
傳承紅色基因 彰顯責任擔當
《731》的主創班底來自長春電影集團,長影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紅色基因。在長春第二十屆電影節上,導演趙林山稱自己骨子裏流淌着紅色基因,長影對他的寬容和信任讓他難以回報,拍攝《731》是長影的擔當,也是他作為導演的責任。據了解,趙林山用了6年時間進行跨國取證,力求通過這部電影讓大家對「731」有全新的認識,不僅展示罪行,更關注人性尊嚴以及人在困境中的掙紮 。
《731》正式版海報
長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同時也是《731》的總出品人、總監製莊嚴在採訪中提到,長影在33年前就曾拍攝過關於731的影片,如今再次從另一個視角拍攝,是為了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反人類罪行,讓年輕人知道戰爭的殘酷,珍愛和平,勿忘歷史 。可以說《731》的成功創作,是長影傳承紅色基因的體現,必將為長影的創作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吉林電影創作樹立了標桿,激勵更多創作者挖掘具有本土特色和歷史意義的題材進行創作。
激發觀影熱情 促進市場繁榮
在位於長春迅馳廣場的吉視影院,《731》的熱映也帶來了顯著影響,香港商報記者在現場見到多個包場、組團觀影的團隊。
影院負責人任經理對記者表示,影片自上映後,影院的客流量明顯增加,很多觀眾提前預訂場次。一位影院工作人員說:「最近來觀影的人比往常多了很多,大家對《731》的關注度非常高,很多場次都接近滿座。」《731》的熱映激發了觀眾的觀影熱情,這種熱情不僅局限於這一部影片,也帶動了影院整體的觀影氛圍,促進了電影市場的繁榮。
從吉林省整體來看,電影市場因《731》的上映出現了積極變化。在電影消費券等多重惠民政策的加持下,以及「電影+旅遊」、「電影+美食」、「電影+文創」等活動聯動效應的帶動下,電影市場活力進一步被激發。影院院線不斷完善設施,如IMAX、CINITY、杜比全景聲、STARX巨幕等不同特效廳制式,為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提升觀影體驗的同時,也為電影市場的持續繁榮奠定基礎。
「血證版」海報
增強歷史認知 培育電影文化土壤
在學校層面,許多學校組織學生觀看《731》,將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要素材。長春市某中學的老師對香港商報記者表示:「學校組織了高年級學生觀看這部電影,希望同學們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歷史,銘記那段慘痛的過去,激發大家的愛國情懷;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我們會開展相關的系列愛國教育」——通過觀影,學生們不僅會對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反人類罪行有直觀認識,更增強了歷史認知——銘記歷史,直面未來。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731》帶來的不僅是情感震撼,更是對「本土電影」的重新認知,觀眾們在觀影后,對歷史的討論和反思逐漸增多。在吉視影院的隨機採訪中,一位觀眾的話頗具代表性——「看完電影心情非常沉重,以前對731部隊的罪行只是有個大概了解,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那些慘無人道的實驗,真的太震撼了,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 這種觀眾層面的積極反饋,不僅有利於培育良好的電影文化土壤,也能讓更多人關注有深度、有內涵的電影作品,推動吉林電影文化的發展 。
總體來看,《731》的「冠軍」光環,本質上是吉林電影「歷史基因」與「當代創新」碰撞出的火花。它證明,長影的紅色傳統不是「歷史包袱」,而是可轉化為市場競爭力的核心資源;吉林的歷史記憶不是「小眾題材」,而是能引發廣泛共鳴的文化IP。但更值得思考的是——當《731》的熱度褪去,吉林電影如何延續這份動力?是繼續深耕歷史題材,還是拓展現實題材、科幻題材等新領域?是依賴「頭部影片帶動」,還是構建「中小成本影片集群」?答案或許藏在長影的轉型探索中,藏在影院的業態創新里,更藏在每一位吉林觀眾對本土電影的期待與支持中。
畢竟,一部影片的成功或許是偶然,但一個區域電影產業的崛起,必然是歷史傳承、產業升級與文化認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731》,或許正是這場崛起的「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