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主題,全面覆蓋經濟、房屋、教育、創科與國際合作等多個範疇,釋放出政府希望在穩定社會、改善民生之餘,加速香港產業升級與城市格局重塑的訊號。在眾多政策中,北部都會區再次被置於核心位置,成為未來二十年最大規模的城市建設藍圖。政府提出要在該區釋放大量土地,興建超過九十萬個住宅單位,容納超過兩百五十萬人口,並建設深港創科走廊,把創新科技、先進製造與跨境合作納入核心發展策略。這不僅是房屋政策,也是經濟轉型的重頭戲,甚至可以說是對香港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北部都會區的最大意義,在於改變香港長久以來過度集中的城市格局。港島和九龍作為傳統核心,土地早已飽和,房價和租金高企,交通和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新界北一直被視為邊陲地帶,基建落後、土地閒置。如今政府決定將這片土地打造成「第二個增長極」,實際上是要用新城區去承接未來人口與產業的需求,並透過與深圳緊密銜接,把香港納入更大的大灣區經濟圈。這個構想如果能落實,不僅可以分散核心區的壓力,亦能創造更多就業,讓年輕人看到新的機會。
然而,這個計劃宏大,落實卻並不容易。首先是土地整合問題。新界北分布大量棕地、鄉郊村落和私人農地,收地涉及龐大的補償、安置與生態保育,任何環節處理不當,都可能引發反彈甚至法律挑戰。其次是基建同步的難題。香港過去已有天水圍「睡城」的教訓,如果先建屋再補交通、醫療、學校,居民生活質素將受到影響,社會怨氣會再度積聚。最後是跨部門協調和執行效率,北部都會區涉及規劃、房屋、運輸、創科、環保多個領域,政府必須建立高效的統籌機制,避免部門各自為政、推諉延誤。
施政報告已提出設立專責辦公室推動計劃,但能否賦予其足夠決策權與資源,是落實的關鍵。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向公眾展示決心和透明度,定期公布工程進度、預算使用和里程碑,讓市民感受到計劃確實在前進,而不是停留在藍圖和口號。基建應當先行,鐵路、公路、污水處理、醫療教育等設施必須與住房同步規劃,甚至提前落地,避免再出現交通擁堵、生活不便的問題。
北部都會區不僅是城市建設,更是一場治理模式的考驗。如果香港能在規劃審批上簡化流程、引入公私合營模式吸引資本和專業參與、加強與深圳的協調,這個計劃就有機會成為香港城市轉型的里程碑。反之,如果因為部門協調不力、財政投入不足、社會溝通不暢而拖延,北部都會區恐怕會淪為另一個遙遠的夢想。
施政報告給了市民一個方向,也給政府一個挑戰。北部都會區的成敗,將直接影響香港未來十年的人口結構、經濟競爭力和市民對政府的信任感。對年輕一代而言,它是一個看得見的機會窗口;對政府而言,它是檢驗執行力與治理能力的試金石。若能以決心和效率推動,香港有機會在經濟轉型與民生改善上同步突破,真正邁向「由治及興」。
本網評論員 卡路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