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從西貝風波看行業破局之道
作者:one piece   來源:識港網    2025-09-22 09:49

羅永浩與西貝的預製菜之爭,從社交媒體上的隔空對壘,演變為關乎整個餐飲行業信任與規範的公共議題。從羅永浩直言西貝「幾乎全是預製菜還價格昂貴」,到西貝創始人賈國龍以「按國家標準無一道預製菜」 強硬回應,這場爭議早已超越個體糾紛,折射出預製菜行業發展中的深層矛盾——標準模糊、告知缺失、消費者信任匱乏,而香港市場的預製菜現狀,更讓這一議題具備了跨地域的參考價值。「」

爭議的核心,首先是預製菜定義的「認知鴻溝」。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此前發佈的《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預製菜需滿足「工業化預加工、不添加防腐劑、加熱後方可食用」三大條件,且明確中央廚房配送菜品不屬於預製菜範疇。這一官方定義,成為西貝自證清白的依據。但在消費者眼中,「非門店現做即預製」的樸素認知,與商家的「標準解讀」形成尖銳對立。羅永浩展示的西貝後廚冷凍料理包、消費者吐槽的「溫冷菜品」,讓「中央廚房半成品」與「預製菜」的邊界爭議浮出水面。這種定義模糊並非個例,廣東雖已出臺省級預製菜標準,要求產品名稱標注「預製菜」,但全國層面統一、清晰的標準仍未落地,導致商家可「鑽空子」,消費者卻「辨不清」,為行業信任危機埋下伏筆。

消費者的不滿,本質是知情權與消費體驗的雙重受損。在社交媒體上,網友吐槽「花高價吃加熱料理包像中伏」。大眾並非排斥預製菜本身,而是反對「不知情的消費」,超七成受訪者希望點餐時明確區分「現做」與「預製」。當前,六部門《通知》中「推廣預製菜明示”的要求仍停留在「鼓勵性」層面,缺乏強制性約束,這使得餐飲企業可選擇性隱瞞預製菜使用情況。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將預製菜按「現做價」售賣,若存在刻意誤導,已涉嫌消費欺詐。

放眼香港,預製菜同樣在餐飲市場中佔據了顯著份額。本地預製菜生產商萬世集團稱,估計市面上每 10家餐廳就有6間使用預製菜,其客戶涵蓋餐廳、大學食堂、冰室、火鍋店等,每月供應超4萬包預製菜。有連鎖餐廳的「自家制」鳳梨包也被扒出是內地預製工廠運來的冷凍品,還有港人爆料某本地連鎖茶餐廳使用內地生產的「預製米飯」。儘管香港《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對預製菜食品安全有明確要求,香港實物安全中心也會抽檢,但消費者對「預製替代現做」的擔憂,與內地市場的焦慮如出一轍——本質都是對「飲食本真與消費透明」的追求。

預製菜行業的未來,不能困於「罵戰」,而需在規範中尋找破局之路。從行業發展趨勢看,預製菜並非 「劣質代名詞」,它能幫助連鎖餐飲突破商場明火限制、提升出餐效率,2025年內地市場規模預計突破6000 億元,足見其市場潛力。但要釋放潛力,必須先解決三大核心問題:其一,加速統一國家標準。目前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徵求意見,未來需明確預製菜分類、加工工藝、資訊披露等關鍵條款,尤其是厘清「中央廚房半成品」與「預製菜」的邊界,讓監管有依據、企業有遵循;其二,建立強制告知制度。參考廣東地方標準的「標注要求」,推動全國層面餐飲企業在菜單、門店顯眼處標注預製菜資訊,有條件的企業可通過線上管道提供查詢服務,將消費者的「知情權」落到實處;其三,提升行業品質門檻。「禁防腐劑」“升級冷鏈」雖可能推高15%-30%的成本,但能倒逼中小廠商升級或退出,推動龍頭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保留食材風味,擺脫“預製即劣質」的標籤。

西貝風波中,有網友調侃「標明預製菜的老鄉雞成贏家」,這一細節恰恰說明:透明化不是行業「負擔”,而是信任的「基石」。對餐飲企業而言,與其在定義爭議中消耗口碑,不如主動公開預製菜使用情況;對監管部門而言,需儘快將「鼓勵性告知」轉化為「強制性規定」,填補制度空白;對消費者而言,理性看待預製菜的便捷性,同時堅決維護自身知情權——唯有三方合力,才能讓預製菜行業從「爭議漩渦」走向「健康發展」。畢竟,無論是內地的連鎖餐廳,還是香港的茶餐廳,消費者追求的從來不是「預製」或「現做」的對立,而是「吃得明白、吃得安心」的基本訴求。

本網評論員 one piece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