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細佬(阿弟),大佬有難,幫幫手。」話說佛山市委書記兼市長鐘光超1993、94年找到楊向杰(Raymond、阿咩),「我買了你的生產線,又買了你的29吋RCA普平彩管技術,現在搞不下去。可不可以找法國佬把這家廠收購變成控股?」
前文提及1988年阿咩幫佛山用了兩億多法郎引進湯姆遜二手彩管生產線,1992年又花3000多萬美元買了RCA29英吋技術,前後投了20多億建設國營佛山彩管廠。
「它用舊的生產線、新的技術,本身就有點問題,加上沒有進行大的技術改造,跟那些自己有技術、還有全球市場的國內合資廠如北京松下、深圳賽格日立等相比,競爭力不足。到了1998年,佛山彩管廠出現很大虧損,整個工廠停產待購。」
阿咩自承聽了鍾光超的求助,「這事就一直放在我心裏頭。」巧的是,他的好朋友,原來在佛山安裝二手生產線設備的項目經理、法國人宮偉立此前調到湯姆遜的波蘭彩管廠當廠長。「他說法國政府投了700萬美元佔55%股份,我說有沒有搞錯,人家80年代初投了1億多美元,你700萬美元就控股?他說湯姆遜控股以後,每年還要投很多錢,要把它在全球的科研成果都放到這裏,給它品牌,這樣在整個歐洲都可以賣……」當然還有管理,宮偉立把這家波蘭最大的國營企業大刀闊斧改革,「本來七八千員工,裁到兩千人,又搞多勞多得,扭虧為盈後再慢慢加到四千人。」當續任佛山市長梁紹棠再找他,阿咩推銷了「波蘭模式」。
在湯姆遜新任主席布雷頓的支持下,Raymond主催雙方開始合資談判,「談了大概一年,最後是1000多萬美元拿下來。1999年7月1號合資廠成立,變成湯姆遜佛山彩管廠。波蘭模式落地,法國派了波蘭籍廠長跟工程師一共20多人過來。收購不到一年,轉虧為盈。法方準備加第二條生產線——從美國搬過來的34吋二手日立線。」Raymond回憶道。
這次合作很快帶來第二起併購案。2002年,廣東省政府希望法國湯姆遜收購東莞國營福地彩管廠。其時彩管產能已經過剩,「淘汰開始」,東莞福地從巔峰期的年賺數億陷入危機。「當時佛山就一條線做29吋,準備上34吋;東莞是三條線,日立的技術,一條21吋、一條25吋、一條29吋。一旦合併,兩個廠加起來有1000萬產能,變成廣東最大、全國第三大彩管廠。」Raymond坦承,這場收購戰很難打。他要打敗及勸退6家競爭者。「打了兩年,最後是我代表湯姆遜出價6.68億買過來。東莞市全退,佛山市政府占了45%,法國人55%。」2004年,湯姆遜廣東顯示器件公司(TGDC)成立,「就是這家公司到2017年成為全球最後一個彩管廠。」
幾乎與此同時,湯姆遜將其全球彩電業務賣給TCL,打造了全球最大由中資控股的彩電公司TTE。Raymond坦言,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湯姆遜賣掉彩電業務,卻又買中國彩管業務?「這是它的策略。老實說買東莞(福地彩管廠),是為了退出全球彩管業務。」一年後的2005年,湯姆遜將整個彩管業務賣給印度公司Videocon。「他們也是貪這1000萬產能和『中國製造』/中國市場,其實彩管業務已經到最後歲月,要收尾了,LCD開始上來。」Raymond分析說,「先進後退」實際上是生產線供應鏈的重組,「把它退到第三世界國家,所以最後12年TGDC是印度人控股。佛山市政府從45%變成只有8%,印度公司占92%,成為印度有史以來在華最大的生產企業。」
Videocon能玩到最後,跟它在印度耗資四億美元興建全球最後一家玻殼廠有關。「點火那天我還在現場。沒有從印度運來的玻殼支持,我們做不了最後一家。」Raymond解釋,2014年位於深圳的三星電子彩管廠之所以停產,就是因為當地的玻殼廠倒了;2015年LG在印尼的彩管廠也跟NEC玻殼廠要冷修、沒法繼續運營下去有關。「也是因為它倒了,每年有100萬隻彩管訂單從印尼過來給我。」Raymond強調,TGDC能在東莞繼續生存兩年半、最終成為全球最後一家彩管廠,印度來的玻殼固然關鍵,(咸陽)彩虹廠專門為TGDC提供了未來兩年半所需的磷粉後才停產也很重要,沒有它我走不到最後。最令人感動的是煙台正海電子網板廠,停產後將4000多工人一一找回,花幾個月專門為TGDC生產以後要用的蔭罩,「這難道不是『中國製造』的勝利?這些歷史場景不書寫出來,對不起所有在這個行業奮鬥的人。」
從1954年RCA發明彩管技術,在美國蘭開夏市宣布人類進入彩電時代,到2017年採用RCA技術的全球最後一家彩管廠TGDC在東莞落幕,阿咩慶幸「美國技術、中國製造」,63年彩管史「從零歸零」的功德圓滿。作為RCA買辦、祖國工業化的建設者,Raymond亦就此結束29年彩管生涯,並完成了其在這個行業的使命。
至於他在TGDC光榮退市後兩年,推出耗時七年、一手策劃主編的《中國彩管史》,全國發行,為其全球彩管行業「終結者」留下歷史紀錄,既是後話,更屬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