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政治暴力的惡性循環與社會撕裂的深淵
作者:安心   來源:識港網    2025-09-17 14:52

2025年9月10日,美國保守派青年領袖查理·柯克在校園演講中遭槍擊身亡,這一事件猶如一面棱鏡,折射出美國政治生態的深層危機——暴力與仇恨已成為撕裂社會的致命毒藥。從2024年特朗普遇刺未遂到2021年國會山騷亂,美國政治暴力正以驚人的頻率升級,而社會撕裂的裂痕已深及國家肌理。

查理·柯克的遇刺並非偶然。作為「美國轉捩點」組織的創始人,他以校園辯論為陣地,用保守主義價值觀挑戰左翼主導的「覺醒文化」,其尖銳批評觸及了性別政治、種族理論和移民政策等敏感議題。這種思想交鋒本應是民主社會的常態,卻在極化政治中被異化為生死對決。左翼學生以「捍衛正義」之名訴諸暴力,右翼擁躉則以「自衛反擊」為名合理化仇恨,雙方在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助推下陷入「資訊繭房」,最終將分歧轉化為致命的槍聲。

這種暴力政治化的趨勢早有預兆。從起始於2013年的「黑命貴」運動,族群撕裂日益加重,到2017年佛吉尼亞夏洛茨維爾「白人至上主義」騷亂中,新納粹與左翼示威者短兵相接;2021年國會山事件中,特朗普支持者衝擊立法機構;再到2024年特朗普遭槍擊案,政治暴力已從邊緣地帶蔓延至權力核心。當「敵人」標籤取代理性辯論,當人身攻擊取代政策討論,暴力便成為最極端的表達工具。

美國社會的撕裂源於多重結構性矛盾的疊加。經濟層面,貧富差距持續擴大,Z世代面臨住房成本飆升、學生債務負擔沉重等問題,而精英階層通過金融資本收割財富,加劇了代際對立。文化層面,多元價值觀與傳統道德的衝突愈演愈烈,墮胎權、槍支管控、性別認同等議題撕裂社會共識。政治層面,兩黨制衡演變為黨同伐異,共和黨借移民問題煽動民粹,民主黨以身份政治鞏固票倉,政策制定淪為黨派鬥爭的籌碼。

這種撕裂在美國的教育領域尤為顯著。左翼學者通過「批判性種族理論」重構歷史敘事,右翼則發起「家長權利運動」抵制進步主義教育。柯克創立的「美國轉捩點」組織,正是瞄準了校園這一意識形態戰場,通過組織學生辯論、揭露教授偏見,試圖扭轉左翼對高等教育的話語壟斷。然而,這種對抗本身已陷入「以暴制暴」的邏輯——當一方用「覺醒」規訓思想,另一方便以「言論自由」為名反撲,最終演變為肢體衝突。

美國的政治暴力有著深刻的制度基因。建國之初的聯邦黨人與反聯邦黨人論戰,南北戰爭的血腥記憶,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與反戰抗議,暴力始終如幽靈般徘徊。但如今的暴力已超越傳統政治鬥爭範疇,呈現出「去中心化」「網路化」特徵。極右翼民兵組織通過加密通訊策劃襲擊,匿名社交媒體放大仇恨言論,個體極端分子借助現代技術實現「獨狼式」破壞,執法機構疲於應對碎片化的威脅。

政治暴力對社會信任的破壞是毀滅性的。當政客將對手汙名化為「叛國者」,當媒體選擇性報導強化偏見,當普通人將異見者視為威脅,社會共識的基礎便轟然崩塌。柯克遇刺後,推特上「他活該」的叫好聲與「捍衛自由」的悼念詞激烈碰撞,這種非黑即白的對立心態,正是社會潰敗的徵兆。

更危險的是,暴力正在重塑美國的政治倫理。左翼將反抗壓迫神聖化,右翼將自衛權絕對化,雙方都在道德制高點上合理化暴力。這種「正義暴力」的迷思,讓殺戮擺脫了法律與良知的約束,成為實現政治目標的工具。當「以暴制暴」成為集體潛意識,民主制度賴以生存的妥協精神便蕩然無存。

美國正在經歷的,不僅是政治暴力的狂歡,更是對現代文明根基的終極考驗。在這個撕裂的年代,或許美國大眾終將明白:捍衛民主,從來不是靠拳頭,而是靠對不同聲音的包容;守護自由,不是通過消滅異己,而是在對話中尋找共同價值。否則,子彈終將穿透的不僅是肉體,更是人類對文明的最後一點信念。

本網評論員 安心

责任编辑:wang